文<王唯唯
大通古镇位于铜陵市西南,古名澜溪,建镇已有千年,历史上曾与安庆、芜湖、蚌埠并称安徽“四大商埠”。我在铜陵市郊区文化部门工作了19年,大通镇隶属郊区,工作关系,我每年都要去大通两三次。这是我离开铜陵后,第一次重踏这片古老的土地。
大通始建于西汉时期,唐代称“大通水泽”,宋开宝八年(975年)建镇。清末民初,大通镇作为《烟台条约》的重要通商口岸,成为长江下游著名的交通要道。
大通地域分为了两块,一是背靠长龙山的澜溪街,二就是和悦洲。澜溪街青石铺就,街道两边建筑新旧杂陈。新建筑也有历史了,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或稍晚一点的机构办公用房。当然,耐看的还是民国或更远时期的徽派老建筑,都属前店后坊性质。临街是店面,大门多是排门,排门一开,店面也就全开了。后面则是加工作坊。也有店坊一体的,如白铁皮匠就在店面里开工。白天,排门依次叠靠在一起,到打烊时再逐一上起。长街二三里,店铺数百家。街道两侧的店家排列整齐,让街道充满了生气。
一艘长达二十多米的木质龙舟吸引了我的注意。龙舟一侧是一所私人宅邸,古色古香,颇具韵味,门楼上悬挂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鹊江龙舟赛和龙灯龙舟文化研究基地的牌匾。房子的主人叫张胜保,今年57岁,祖祖辈辈以渔业为生。近年来,张胜保等206户持有国家捕捞证的渔民积极响应长江大保护号召,退捕转产。“虽然不再捕鱼了,但是根植骨子里的水乡文化基因没有丢!”张胜保说,六十多名“末代渔民”自发成立大通镇民间龙灯协会,组建的“水上龙灯”队,不仅丰富了古镇的文化内容,更走向全国舞台。
和悦洲原名“荷叶洲”,呈圆形,四面环水,似荷叶漂浮水上,面积约2平方公里。清朝初期,这里就已形成自然村落。清水师提督彭玉麟来荷叶洲操练水师,认为荷叶岁有枯荣,讳其意,遂更名“和悦”,沿用至今。现在游客眼里、口里的“大通”,很多时候是专指和悦洲。
和悦洲上有“三街十三巷”。三条街平行于江流,一街是商号集中的大街,二街以金融业为主,服务业聚集在三街。街之间以巷连接,分别以水命名,为江、汉、澄、清、浩、泳、潆、洄、汇、洙、河、洛、沧。其中含三重寓意:一寓大通商埠对水的重视与依赖;二寓以水克火(徽派木头穿枋的连体建筑最怕火灾),消灾祈福;三寓生意兴隆(因徽商认为水代表着钱财)。据史料记载,清末民初鼎盛时期,和悦洲常住居民达九万之众,有百家店铺、三家报馆、八大银楼、八大商帮、四大码头,还有教堂、寺院、茶楼、戏院等,被喻为“小上海”。然而这一切的繁华和富贵,戛然终止在抗战的烽火中。日本飞机轰炸和悦洲后,驻守大通的国民党川军借“焦土抗战”之名,一把大火把和悦洲化为灰烬,整个大通镇仅有佛教名刹大士阁和天主教堂幸存。
铜陵有“八宝”,大通镇的“大院生姜”名列其中,早在宋代就被列为朝廷贡品。大院生姜自古就有“残渣遗齿,隔夜尤香”之说,深受消费者喜爱。此外,大通茶干也是安徽传统名菜之一,已有400多年历史,因体薄如纸、色艳味浓、鲜美耐嚼而扬名。各地到九华山拜佛的香客途经大通,都要买一些大通茶干,以解吃素之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