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爱民
水利部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开展国家水利遗产认定申报工作的通知》,明确从2021年起,每两年在全国范围开展一次国家水利遗产认定工作。2021年拟认定15个左右首批国家水利遗产,力争在“十四五”期间认定30个以上国家水利遗产,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遗产保护和认定管理体系。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利遗产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历史记忆和精神寄托。水利前辈们用勤劳双手创造的奇迹一直沿用至今,养育一方人民,其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及水利工程特有的文物、旅游价值无法估量。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本应值得水利人骄傲的历史性工程,却常常被忽视甚至遗忘,有的遭到人为破坏。特别是在城市房地产开发、水运部门的航道整治,以及水利工程新建或扩建过程中,一些地方的古代水利建设工程和遗址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水利部门开展国家水利遗产认定工作,无疑是具有战略眼光和发展思维的举措,让水利文化遗产成为水利与社会、文化联系的纽带,既是历史的责任,也是现实的需要。
保护水利遗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保存一种浓厚的民族感情、留下一份美好的历史记忆。其次是保留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收藏下千百年来弥足珍贵的水利工程杰作。同时以水利遗产为传统教育基地,增强青少年爱水节水意识,凝聚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而通过水利建筑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如何保护水利遗产、发挥它的独特作用,需要有关部门认真思考和慎重对待。就水利遗产特有的形态而言,更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历史发展的眼光、为后代积福的心态,既要认真保护,确保不受到破坏和伤害,更要好好开发利用,在传承中提升价值。
事实上,很多地方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就主动考虑古代工程,如坝和闸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问题。北京河湖整治中对元代广源闸的保护,就是成功的实例。杭州、绍兴结合城市水系改造对古运河和护城河的保护,也是很成功的。这样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让水利工程在传承中不断完善、进步和发展,造福现代社会和子孙后代。
对水利遗产保护和利用,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结合、精神与物质结合,通过展览展示、教育培训、互联网等手段,宣传普及遗产知识,挖掘阐释遗产价值。利用水利遗产资源,设计开发蕴含科技知识、生产流程体验、历史人文、科普教育等的文化特色产品或旅游项目,打造具有地域和遗产特色的文化和旅游线路,讲好水利故事,传承水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