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1日
第10版:旅游报10版

南宁砥砺奋进 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中国共产党南宁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培育文化旅游特色品牌。南宁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目标,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已取得明显成效。

高位推进

凝心聚力做大产业

南宁市高度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机制、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强保障,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首府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坚持高位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王小东主持召开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动员全市上下凝心聚力,建设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文旅力量。

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南宁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四五”系列规划,加快《南宁市全域旅游促进条例》立法进程,健全首府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完善政策保障,出台《南宁市加快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南宁市支持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办法》,实施《南宁市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落实惠企政策,对单个文化和旅游项目最高奖补达120亿元,累计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4600万元。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展强首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年攻坚战,形成层次分明、覆盖面广的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提档升级

久久为功全域开花

近年来,南宁市持续推进旅游整体规划、业态开发、市场培育,通过抓基建、抓营销、抓市场、抓队伍,着力打造以养生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新业态,推动南宁市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地位愈发凸显。南宁市旅游总消费、接待旅客总人数多年位居全区前列,文化产业增加值约占全区总量的三分之一,首府文化和旅游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2012年至2020年,南宁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从5152.14万人次增加至11588.88万人次,增长率11.37%,旅游总收入从403.89亿元增加至1216.45亿元,增长率16.31%,旅游产业发展充满活力。

截至目前,南宁文化旅游资源已涵盖全国8个主类的全部类型和120种基本类型,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9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11项、各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123家、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91家,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70家、广西星级农家乐93家,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旅游名县7个。全市共有旅行社159家,在册各语种导游4000人。高铁通达29个城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034公里,205条航线直达国内主要城市、东盟各国首都,南宁机场年吞吐量1500万人次,架起与东盟互联互通的桥梁,中国-东盟交流前沿城市优势不断凸显。

启动开展强首府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年攻坚战,建设一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全面完善提升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交通标识系统,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南宁市游客综合满意度常年位居广西前列。

近年来,南宁市获评2013中国最佳休闲城市、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度假目的地、2015中国十大活力休闲城市,同时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名单,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名单。2021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旅游总人数7527.69万人次,同比增长147.75%;旅游总消费840.10亿元,同比增长157.89%,实现文化和旅游消费恢复性增长。

项目驱动

培育壮大发展动能

南宁加快构建首府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体系,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建设一批核心大项目、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创建一批示范区,区域性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彰显,首府城市“首位度”持续提升。

以深化文化和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南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核心大项目。2021年,专班服务57个文化和旅游重大项目,总投资超2300亿元。其中,强首府战略标志性重大项目——总投资500亿元的万有(南宁)国际旅游度假区,预计营业收入为每年150亿元。推进七彩世界森林旅游度假区、南宁牛湾文化旅游岛、大庙江生态旅游景区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落地建设;培育青秀山、“三街两巷”、邕江夜游、方特东盟神画等一批南宁夜间“网红旅游地标”;涌现了康养休闲度假游、邕江游、自驾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推出了“发现最美广西北部湾”等精品线路。香格里拉、万豪、洲际等品牌酒店纷纷落户南宁,乡村旅游区、民宿、农家乐等遍地开花,大中小项目覆盖文化和旅游全行业链条,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提质升级。

坚持多元融合,构建区域协调产业发展新格局。突出地方特色,强化城景一体,创建上林县、马山县等7个广西特色旅游名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围绕绿色、民俗文化、东盟文化元素,打造环青秀山观光游、武鸣壮乡风情游、横州茉莉风情游等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太和自在城、广投定标未来城等康养文旅产业综合体,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产业体系;田园综合体美丽南方深化农文体旅融合,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马山乔老河片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攀岩特色体育小镇“休闲运动+旅游+扶贫”发展模式,获评文化和旅游部推广示范案例;百益·上河城、万象城等商文旅融合体,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全面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动能。

培根铸魂

文旅融合创新发展

国庆期间,南宁红色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南宁市博物馆、邓颖超纪念馆、广西烈士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国庆期间纷纷推出系列活动,为游客奉上一场场红色文化旅游盛宴。今年以来,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南宁市扎实开展精品文艺、群众文化、特色旅游、传统文化四大类25项文化和旅游活动,精心打造以邓颖超纪念馆、雷沛鸿故居等红色文化内容为内核的“百年党旗红 启航新征程”邕江红色主题游。7月1日晚,央视对邕江红色主题游船进行了专题宣传。

近年来,南宁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非遗保护合力及分类传承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的非遗保护体系。非遗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民族团结进步、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三五”期间,以国家级非遗“壮族歌圩”创化而来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壮族“三月三”为基础打造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民歌湖大舞台周周演等各类文化活动举办3万余场、惠及观众3000多万人次,城市艺术氛围持续提升。武鸣“三月三”歌圩、宾阳炮龙节、横县茉莉花节等地方节庆多点开花,演绎出非遗与节庆经济蓬勃发展的景象。

蓝图绘就

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十四五”期间,南宁市将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干劲,举全市之力,快马加鞭,从以下5个方面高位引领,全力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以中国-东盟博览会、自贸区南宁片区为依托,打造中国-东盟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龙头城市。深化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中国北部湾城市群合作,办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戏剧周、电视周、跨国春晚,以歌会友、以走促亲。

——以“中国绿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品质提升为抓手,建设美丽中国引领城市。构建“两圈一轴”(环首府生态旅游圈、环大明山生态旅游圈、百里秀美邕江文化旅游发展轴),提升高峰森林公园品质,打造好山好水好人文,擦亮“中国绿城”的金字招牌。

——以知名药园——广西药用植物园、“长寿之乡”——上林县为支撑,建设世界级健康旅游目的地城市。加快建设总投资2300亿元的57个重大文化和旅游项目,积极引进华侨城、七彩世界、花花大世界生态度假区等大健康文旅产业综合体,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干文旅”的新格局。

——以茉莉花(茶)生产基地——横州市、金花茶基因库——金花小镇为引领,打造国际研学旅游标杆城市。丰富提升老木棉·匠园、马山攀岩小镇等研学旅游产品,打造昆仑大道康养游、武鸣壮乡风情游、横州茉莉花都游等文旅精品线路。

——以老南宁·三街两巷、百益·上河城为重点,建设国家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优化提升凤岭、朝阳、五象商圈;做强邕江夜游、园博园光影秀等夜间文旅打卡项目;做大绿野音乐节、新青年戏剧节等让年轻人“打call”的“IP”,打造“中国不夜城 浪漫夜南宁”。

(南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2021-10-2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7815.html 1 南宁砥砺奋进 打造区域性国际旅游中心城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