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吴丽云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落实 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系列措施,对于进一步推动纾困惠企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切实解决旅游企业发展困境,助力旅游企业创新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加强纾困惠企政策落地的同时,积极引导文化和旅游企业加快调整,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不断优化发展战略和生产经营策略,积极应对疫情持续影响,重塑企业竞争力,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旅游企业可秉持科技、创意、消费、服务四大导向,实现创新发展:
一是坚持科技导向,拓宽线上旅游新方向。线上旅游是近年来发展最为快速的领域之一。《通知》提出,鼓励文化和旅游企业“上线”“上云”,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网民手机上网比例为99.6%,数字消费已成为大众不可或缺的生活要素。
依托数字科技,线上旅游发展迅速。以线上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体验为代表的在线旅游成为新的方向。全景故宫、数字敦煌等线上资源展示,长征内容与数字技术结合形成的“强渡天险”APP等,不仅为公众深度了解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便捷的方式,也大大提升了国民旅游福利。旅游景区、酒店等旅游企业与短视频、社交网站结合,形成的旅游直播、旅游短视频等新型营销和交易方式,有力促进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旅游企业的恢复发展。
2020年,携程通过直播带货方式实现预售总额超过40亿元,吸引2亿消费者通过直播预约旅行,带动了住宿、景区等企业的发展。线上会展、线上演出等线上业态的常态化发展为旅游企业业务拓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二是坚持创意导向,培育开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通知》提出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交互体验等新业态。基于科技和创意而形成的沉浸式旅游业态和产品成为当下大热的旅游内容。以上海的不眠之夜、武汉的知音号为代表的沉浸式演艺,通过剧情、场景的创意设计,让游客沉浸其中,大大提升了旅游体验。基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的柳州“螺乐园”,是科技和创意融合形成的乐园新业态,在有限的空间内,让个人的视觉、声觉、触觉等感知体验极大丰富。基于文化创意而形成的内容产业,通过与景区、酒店等企业合作,实现了内容赋能和引流发展,为旅游企业发展带来新动能。
近两年,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快速发展,我国已有超过6500家剧本杀相关企业,内容社交新形态成为旅游景区、酒店引流和内容赋能的新路径。“景区+剧本杀”“酒店+剧本杀”已成为各地探索的新方向,如,山西天官王府景区的“王府谜案”、成都味江景区的“九州江湖·青天鉴”等景区剧本杀产品;首旅如家YUNIK HOTEL与森林剧馆合作,杭州开元酒店与NINES推理馆合作打造的酒店剧本杀产品。
三是坚持消费导向,引领旅游产品服务创新。受疫情影响,聚焦于本地消费的周边游快速发展,微旅游、微度假、小团游等产品应运而生。着眼于本地及周边深度、高频、高质消费的微旅游和微度假的出现,既是旅游企业适应消费需求变化而作出的快速反应,也是旅游供给市场持续优化的体现。
上海春秋旅行社针对旅游新需求,加速拓展“微游上海”系列产品,通过对上海建筑、历史、人物故事的深度呈现,增强游客对上海的多维认知。2021年,“微游上海”产品销量是2019年的5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疫情发生以来,城市和城市周边的两三日微度假游成为产品创新的主要方向,高品质度假酒店、亲子游场所、主题乐园、运动休闲场所等周边休闲度假产品备受欢迎。
四是坚持服务导向,持续释放企业发展活力。疫情防控期间,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不断创新监管机制,服务方式持续优化,以更好地适应旅游需求和供给变化,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智能化服务和监管成为新的方向,基于互联网的旅游预警平台、监管服务平台,以及掌上办、指尖办等线上政务系统的完善,不仅节约了旅游市场主体的业务申请和办理时间,也让旅游行政部门的市场监管更有效率、针对性更强。
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多地以告知承诺代替证明,这种信用承诺方式,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2020年12月,北京市首家企业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成为首批以告知承诺审批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的地区。山西、山东、海南等省均开展了用保险缴纳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试点工作,对于缓解疫情防控期间旅行社经营困难、资金不足等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升旅行社企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