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朱家林花海

文<若荷

“齐风鲁韵·魅力田园”精品线路

山东省淄博市中郝峪村—临沂市沂南县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临沂市沂南县竹泉村—临沂市平邑县九间棚旅游区—临沂市兰陵县压油沟景区—临沂市兰陵县代村—临沂市兰陵县国家农业公园—枣庄市山亭区兴隆庄村

在沂蒙山区、崮乡之畔,有一座高湖水库,相邻一个村庄叫朱家林。走向朱家林,镌刻在大门一侧的“柿外桃源乡伴·柿子红理想村”字样格外醒目。打开当地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旅游手册,“朱家林田园综合体”跃入眼帘,一个既有乡村风情、又有时代风格的生态园蓦然而出,清朗新鲜的田园朝气和情调弥漫心间。

朱家林,坐落在山东省沂南县岸堤镇,与我所在的小城毗邻。沂南古称阳都,为秦设立,东晋废,现存有古城东门遗迹。这里曾发现北寨汉画像石墓,出土过石器、铜器等。汉画像气势恢宏,刻工细腻流畅,其中,《七盘舞》已在《辞源》创建相应词条,《丰收宴飨图》曾入选中学历史课本,因此,这里也被誉为“齐鲁小敦煌”。

沂南历史人物很多,最著名的是诸葛亮和颜真卿,而在更多人头脑中与沂蒙紧密联系起来的则是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红嫂明德英、支前模范朱富胜等英雄人物。这里是山东省委、苏鲁豫皖边区省委、山东分局和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成立地,山东省委党校诞生地。光荣的革命历史赋予这片土地独特的红色基因,这里的人们执着、智慧、坚韧,在推进沂蒙山区各项建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朱家林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与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

人们利用朱家林丰富的山水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乡村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开发也在当地山区起到了引导作用,美化了乡村,服务了乡村,富裕了乡村,为外出打工者和老龄化空巢家庭提供了后方保障。

深入朱家林田园综合体,你会遇到几个来这里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是名校研究生,来这里当起了“农民”。这片肥沃的土地,成了他们研究和耕种的对象。他们的所有付出,都是为了生产出绿色健康的有机食品,让人们吃到的粮食更纯粹。而他们的理想,就是“希望能够引进一批年轻人回到乡下,如果没有年轻人回乡,乡村即使有了资本,长远发展中还是会遇到很多瓶颈”。可以说,朱家林就是要打造青年返乡创业基地、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城乡资源对接的平台。

要发展乡村旅游,自然少不了旧村改造。泥泞的小道变成了柏油路,泥石混杂的陡坡改成了石砌台阶,蓬乱纷杂的苇草、碎石烂瓦得以充分利用,一座新村替代了往日脏、乱、差的旧村。村里先后建成创客公寓、燕泥民宿、织布民宿、木作民宿等特色民宿,植入以柿子、小米、萱草为主导的乡创农业、科技农业文化创意和品牌,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具有了示范和创新意义。

除了民俗、旅游、食宿项目外,朱家林的田园里,还有一片美丽的花海。水生的有荷花、蒲草,陆生的有矢车菊、二月兰、麦蓝菜、狼尾蒿等,大片大片的格桑花张开了笑脸,仿佛在向人们示意幸福吉祥,可谓姹紫嫣红。《诗经》里的植物在这里焕发生机,现实中的植物与诗歌在互为碰撞下产生灵性脉动。无论是非遗展览馆里的剪纸、拓版画、沂蒙手绣,还是承载了很多人童年记忆的柳编、泥哨,都让人对这崭新的乡村田园萌生新的念想。

“黄栗留鸣桑葚美,紫樱桃熟麦风凉。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沿着那一片花海走向尽头,只见路旁的桑树上,桑葚果结了满枝。这些桑树有的是专为采果而种,有的则是为蚕宝宝提供桑叶。对于桑蚕文化的喜爱,恐怕没有哪个民族会超越中国。相传嫘祖在劳动过程中偶然发现有一种虫子会吐出白丝,这丝柔韧顺滑,用以纺织制衣,甚是华丽。嫘祖经反复观察研究,掌握了蚕的习性,创造了养蚕缫丝法,从此,中国人养蚕、取丝、织绸,逐渐培育起一种产业。悠悠五千年,服饰文化千变万化,而丝绸的记忆却从未因为岁月的流逝而褪色。

我去时,正值朱家林田园花海啤酒节开幕。去参加啤酒节的,不仅有爱热闹的年轻人,还有喜欢漫步花海的中老年人,更有到“蚕宝宝”养殖基地参观学习的孩子们。正如当地广告词上所说:“我路过千山万水,住过百家民宿,只记得一个地方,早上出门就是醉美花海,晚上抬头就是满目繁星。”

闲暇时分,不妨到朱家林看山、看水、看炊烟、看农家,夕阳西下,收拾起落满晚霞的红装,欣赏那一轮皎洁的月亮,浸夜幕下的光辉,望轩窗下的疏影,远离束缚,眠一个喧嚣的城市里难以将息的长觉,收获满满的幸福。

2021-10-12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7585.html 1 朱家林花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