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红色藏寨”成了旅游样板村

□ 牛莹 本报记者 张陇堂

一条条花岗岩铺就的石路串连起大街小巷,一处处农家院干净整洁,花草树木点缀在房前屋后……走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博峪村,一幅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按照甘南州规划,博峪村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打造旅游标杆村,依托生态、人文资源禀赋以及日益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到此休闲度假。村民们放下锄头,走上了一条“旅游+传统农牧业+绿色农家乐服务业”的致富之路。

“博峪村寨,乾晖坤灵。长河环绕,青山簇拥。啾啾鸟语,呦呦鹿鸣……”在博峪村村口,墙上写着的这首《博峪赋》,展现出村子浓浓的文化气息和优良的生态资源。

博峪村坐落在洮河之滨,依山傍水、景色优美。村里的博峪土司衙门旧址是卓尼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卓尼土司开仓放粮救助红军的故事传颂至今,并通过游客传向远方。博峪村不仅有深厚的红色历史,而且生态优美,优质土特产品备受游客青睐。博峪村距离卓尼县城5公里,是通往4A级景区卓尼大峪沟的必经之地,区位优势明显。

不过,早些年,博峪村与甘南州不少农牧村一样,守着好风光却过着穷日子。2014年,博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2户215人,农牧民家庭主要收入来自外出务工和传统农牧业。

2016年,凭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博峪村成为当地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样板村,并确定了“以红色土司文化为内涵、以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为核心”的发展定位。

按照规划,村里鼓励村民开办农(藏)家乐,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牧户的住房进行风貌改造。2016年打造的10户农家乐“样板”带动村里的旅游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也吸引更多村民参与旅游服务。经过几年的发展,全村目前已有75家农(藏)家乐,能同时接待游客1200余人。

如今,在博峪村,游客可以“住舒适房、居生态村”,还能深入感受藏寨民俗风情,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把蕨菜、木耳、狼肚菌等特产带回家。

“游客爱吃我们家的手抓羊肉、糌粑、贴锅巴。”几年前,村民高吉庆贷款开办了农家乐,如今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以前,我们全家的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一年收入不到3万元,现在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

在博峪村,不少村民像高吉庆一样,通过参与旅游经营实现了物质生活的改善。同时,村民们的精神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到了晚上,村里的广场上非常热闹,大家跳舞、健身,日子过得舒心、自在。”高吉庆说。

“借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东风,很多省内的旅行社每年来村里好几趟。”博峪村党支部书记王国良说,旅行社通过深入村里踩线踩点,开发了不少短线游、多日游产品。

“今年暑期,不少到‘红色博峪’来的游客,在这里进行绿色消费。‘红色旅游+绿色旅游’相辅相成,带动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博峪村一位驻村干部说。

村干部还动员村民以入股方式参与博峪庄园、格尔康康养森林营地的打造,通过“企业+营地+集体经济+农户”模式,发展集民俗建筑观赏、生态体验、乡村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业。目前,全村旅游年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

博峪村干部群众正拧成一股绳,干劲十足,希望通过发展旅游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下一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博峪村将继续加大“红色土司”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打造土司文化广场、绿色特产长廊,开发、销售绿色土特产及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创旅游纪念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让村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2021-10-12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7563.html 1 “红色藏寨”成了旅游样板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