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宇
国庆假期的第一天,途牛自营地接社的导游董强从早上7时一直忙到了晚上12时。这个假期,他要带领游客从兰州出发,一路游览甘肃、青海两省的知名景区,整个行程6天,全程3000多公里。在董强看来,旅游人越到假期越忙。
10月1日22∶30,旅行团在青海湖景区附近住下,正准备休息的董强接到了游客打来的求助电话,说自己出现了高原反应,头疼恶心。董强匆忙赶去客人房间。“青海湖地区平均海拔3000米,久居平原的游客有时容易出现高原反应。但是,也有的客人是因为初到高原情绪紧张而出现了身体不适。”对这些情况,董强已经有了处理经验。
到达客人房间后,董强发现,客人只是氧气瓶没用对,身体暂无大碍。他连忙安抚客人情绪,并重新教客人使用氧气瓶。待董强回房间休息时,已经是深夜了。
“我们导游的工作其实很烦琐,整个行程中,要注意操心每一个细节。”董强此次带的是散拼团,由24位成人和2位儿童组成,大家来自国内多个省份,这样的散拼团,客人之间是需要磨合的。比如在集合时间上,有些游客总会出现不守时的状况。对此,董强选择多做提醒。“一个家庭迟到几分钟,整个行程就会受影响。请大家一定要尊重其他人的宝贵时间。”临到集合时间,董强会随时注意手机信息,不厌其烦地提醒客人集合的时间和地点。
行程中,董强最关心的是如何让客人更有幸福感。“为此,我要在服务细节上比其他导游更用心。”董强说。虽然整个团队的行程是从10月1日开始的,但董强的工作从9月28日拿到客人名单就开始了。“我会在发团前,逐个发微信或者打电话通知客人在行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浏览每个客人的相关信息,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想要让客人有更好的体验,是很考验导游“察言观色”的本领的。“行程的前两天,团队每天光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7个小时以上。这时候,就要求导游既为客人做好讲解服务,又要让客人有充分时间休息。我一般会先判断一下车内氛围,大家精神比较好的时候,就见缝插针地多说几句,客人疲倦了就及时让客人休息。”董强告诉记者。
让客人在旅行途中获得幸福感,也是中旅旅行导游刘丛的想法。刘丛所在的部门主要负责亲子研学。整个国庆假期,刘丛有5天时间要接待5个不同的团队。“我其实从国庆假期之前就开始连轴转了。”10月2日当天,刘丛带了30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去延庆开展户外拓展团建。从早上7时到集合地点接上孩,到第二天凌晨1时把最后一位孩子交给他的家长,刘丛才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坐地铁赶回家陪正在孕期的妻子。
“我们的工作,接触的主要是孩子,更需要耐心和细心。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强调纪律,注意孩子的安全,考虑各种细节。因为孩子的精力很旺盛,所以我们全天几乎没有喘口气休息的时间。”刘丛告诉记者,“就像10月2日的团队,一群十四五岁的孩子,从早上出发开展10公里的骑行项目,然后是丛林探险。虽然有教练,但为了保险起见,我们要全程陪同。如果有孩子摔倒,或发生碰撞,需要我们及时处理。”
“我后期还要做活动视频,所以除了关注整个行程之外,还要负责拍摄。”刘丛告诉记者。
采访中,刘丛特别提到了服务意识。“作为服务行业的从业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必备的,需要有耐心。” 刘丛总结说,“孩子有时候不好沟通,很多注意事项强调很多遍都没有效果。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反复提醒自己,不要有负面情绪,我们是服务行业,要有耐心,态度要温和。另外青少年正处在成长过程当中,模仿能力很强,我们也有义务去正确地引导他们,做好榜样。”
谈起假期没办法陪伴正在孕期的妻子,刘丛也有些遗憾,但很快又笑着说:“这是我的工作嘛,家人其实都已经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