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9月20日
第12版:旅游报12版

临沂:红绿交相辉映 文旅融出新姿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一首《沂蒙山小调》唱响了大江南北,唱红了临沂革命老区。这里孕育的“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成为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沂蒙精神的引领下,临沂市立足区域优势,加快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成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中国红色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

今年,“沂蒙红动中国”第五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暨长三角百万车友自驾游沂蒙等文旅盛会在临沂接力启动,全国首部沂蒙精神题材儿童剧《沂蒙妈妈》倾情上演,全省革命文物工作会议在临沂召开……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丰富产品供给,临沂着力打造长三角地区休闲旅游“后花园”,进一步叫响了“亲情沂蒙·红色临沂”文旅品牌。如今的临沂,“红色风情”让人感怀,“绿色沂蒙”赏心悦目,研学旅游、乡村旅游等备受青睐……八百里蒙山沂水“红绿相融”,正在焕发着多彩新姿。

融入新意讲好故事 点亮沂蒙红

临沂以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文化为理念,依托当地生态资源、人文资源、红色资源等优势,打造形成了多个在全国具有创新意义的文旅发展案例。

6月29日晚,在临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古村,上演了一部以“普通百姓,国家英雄”沂蒙红嫂为主线,融政治性、艺术性和群众性于一体的红色夜戏,容纳千名观众的看台座无虚席。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打造的常态化现场沉浸式旅游演艺《沂蒙四季·红嫂》,成为创新转化红色资源优势的典型。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是一处集党性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红色研学等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托常山庄古山村风貌、沂蒙红嫂纪念馆等,广泛开展红色旅游、团队研学游活动,推出了《红嫂救伤员》交互展演情景剧,摊煎饼、送军粮等红色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中亲身感受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群众拥军支前的热情,提升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在最新公布的山东省第三批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名单中,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名列其中。作为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省级),该景区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文旅融合中的作用,在建设保护、整合提升、文旅消费等方面协同发力,真正让文旅资源“存下来”“串起来”“动起来”“火起来”,凸显了文旅资源的集聚效应。目前,全国有260多家企事业单位、部队、院校等将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史研究和红色研学基地。2020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文旅市场、景区闭馆近5个月的情况下,旧址景区仍接待参观者90多万人次,其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主题培训班2300余个,培训学员8万余人,接待中小学生研学团队1800余批次,培训学员7.8万余人。

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沂蒙精神,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以庆祝建党100周年为主线,围绕党史学习教育,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从红色展陈、红色培训、红色旅游、红色宣讲等方面开展评选推介,推出十大红色文化特色展陈、十大红色旅游特色村、十佳红色研学基地、十佳革命文物讲述人、十条红色沂蒙自驾精品线路等,以典型带动,以示范引领,进一步扩大沂蒙精神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其中,两个展览被中宣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推介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两条线路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四部委联合确定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临沂红色旅游短视频《跟着共产党走》入选全国红色旅游主题公益广告。

以振兴之姿精绘山水之美 扮靓乡村绿

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乡村发展环境,临沂市以72万平方公里沂蒙乡村为空间载体,依托山、水、林、田、湖等资源设施,培育了沂南竹泉村、马泉创意休闲园、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兰陵国家农业公园、压油沟、费县大田庄乡果香慢谷旅游区、蒙山李家石屋、蒙阴岱崮上山下乡旅游度假区等一批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了具有沂蒙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推动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了脱贫攻坚,充分显现出旅游业“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拉动作用,涌现出“沂南模式”“沂水经验”等先进案例。

“士别三日,已经无法简单用‘沂蒙小山村’来定义它了”,今年,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在总结“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践”时,特别提到了临沂市沂南县竹泉村,还用“明月竹间照,清泉石上流”来形容其环境之幽美。竹泉村在全省率先扛起了系统开发古村落旅游区的大旗,充分发挥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资源特色,打造特色旅游产业,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年平均接待游客150万人次。通过发展“农家乐”、制作旅游商品、景区务工,这里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万元。

刚刚获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的院东头镇,位于临沂市沂水县西南部,因在千年古刹望仙院的东头而得名,是“沂蒙红嫂”祖秀莲的故乡。该镇先后打造了桃棵子村“红嫂故里·鱼水情乡”、四门洞村“月亮小镇”、留虎峪村“山水画廊·院里院外”、院东头村“小镇花苑”、西墙峪村“沂蒙古峪”、后武家庄“峡谷人家”等乡村旅游品牌,开发了“红色教育”“旅游慢道”“生态观光”“农业研学”等精品线路,构建了“红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成为省内著名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

以红带绿、红绿共舞 推动文旅产业升级升温

临沂市委、市政府以前瞻性眼光、创新性思维,谋划了乡村振兴“三步走”路径,即重点打造长三角地区的农产品供应基地、休闲旅游“后花园”和产业转移“大后方”。其中,打造长三角休闲旅游“后花园”是重要的一环。在这个进程中,临沂市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红色引领、绿色打底,走品牌化、优质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推进文旅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上半年,临沂市接待游客3594.43万人次,恢复至2019年的96.2%,实现旅游总收入372.53亿元,恢复至2019年的92.3%。其中,接待长三角地区游客260万人次,实现地区旅游总收入31亿元。

针对长三角旅游市场,临沂市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和优势产业,实施“旅游+”“+旅游”行动,做到能融则融、能融尽融,做精做深产品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培育红色研学、旅游观光、乡村度假、农业休闲、农事体验、体育运动、森林养生、田园采摘、文化创意等业态,提升综合效益,壮大综合实力,积极引导全市30个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化建设,丰富产品业态,强化旅游功能。其中,兰陵县代村启动实施了覆盖12个村庄、1个国营农场的“田园新城”规划,继续发挥“农文旅”融合发展优势,培育“田园”特色旅游,有力支撑全域旅游发展。

2021年,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先后赴上海、南京、盐城等长三角重点客源城市举办“亲情沂蒙·多彩临沂”系列推介会,充分发挥宣传引流作用,精准营销,扩大旅游市场。出台旅游团队奖励政策,新增了对红色研学团队、自驾游团队和高铁旅游团队的奖励,市县两级奖励资金达1500万元,为旅游市场注入了强劲动力。

通过实施第五届文旅惠民消费季,临沂市线上线下联动,打造消费新场景、新模式,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产业链,旅游业态、旅游品质不断丰富提升。集中打造涵盖“夜游、夜赏、夜食、夜娱、夜宿”五位一体的乡村景观和产业形态,连续推出一批“畅游临沂”打卡地和夜间消费聚集区,促进文化和旅游市场昼夜同兴、各业并进。组织启动了“畅游沂蒙 乐享临沂——南京市民游临沂”春季旅游主题活动、2021年中国旅游日“发现最美沂蒙——岱崮地貌”千人徒步游活动、“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兰陵端午颂暨临沂市第四届乡村文化旅游节、2021第四届沂蒙山“伏”文化旅游节、“璀璨中国 多彩临沂”——夜色阑珊灯光秀等系列活动,引爆消费热点,推动临沂市由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城市向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发展。(徐凌薇 高雯雯/文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2021-09-20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9620.html 1 临沂:红绿交相辉映 文旅融出新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