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庆富
自2014年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已连续8年发表了新年贺词。每年,习主席的新年贺词都是中国老百姓在跨年夜最期待看到的内容。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习主席新年致词画面中,除了国旗,总有一幅万里长城画作。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嘉峪关长城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中华民族也一如既往、大步向前,迈入新时代。从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笔者在此从六个方面谈谈长城文化的精神内核。
一、长城文化是天下一统、众志成城的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王命蒙恬大将军率兵30万,在原来燕、赵、秦等战国长城的基础上,增建与修补了一条完整的长城。十多年后,一条西起今甘肃岷县(临洮),东至今朝鲜半岛(辽东)的秦长城,横亘在了帝国北部的边境。由于秦长城的总长度超过万里,所以被后世称为“万里长城”。从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很长一段时期,万里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贾谊《过秦论》中所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到了汉代,为防止匈奴南下侵扰,汉武帝在河西大规模修长城。此后的各个中原王朝,都把修长城作为国家防御的重要措施。明朝借鉴前朝的长城建造技艺,先后三次大规模修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长城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促进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的融合。公元前51年,南匈奴归汉,实现了中原农业区的华夏汉族与北方畜牧民族的汇合。唐朝时期,唐太宗大破突厥军后,使数十万降众居住在边境长城沿线一带,设置六个都督府,任命突厥人为都督。突厥人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加速了民族融合的步伐。金元时期,雁门关外由起初的“不植桑榆不种麻”,发展到后来的“生民何处不桑麻”。明代在长城沿线开放“马市”,表现了汉蒙互相依存、渐趋融合的密切关系。清政府采取怀柔政策,进一步促进了长城一带的民族大融合。
长城是战时的防卫墙,是家门,是关口,长城的每块砖都浸透着劳动人民的鲜血和汗水,每个缝隙都是用不屈的精神粘合的。长城更是和平之门,华夏民族为了和平奉献了太多的智慧和血汗,长城是文明的体现,是和平的标杆。没有长城就没有华夏历史和未来。
1908年5月31日,美国著名作家威廉·埃德加·盖洛从山海关出发,徒步进行了长城之旅。当时他对秦长城的评价是:“在我们看来,长城是被设计来维护和平的。在这一点上,它仍然是古代和现代最突出的一个例子,……”1909年,他出版了《中国长城》,这是第一部外国人撰写的关于长城的著作。看完这本书的外国人的心中,从此长城代替了长袍马褂和女人的小脚,成为中国的标志。
据统计,自1954年起,已经有50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8000多位部长级以上贵宾登临过八达岭长城。他们留下了上千幅珍贵的照片和200多件宝贵的题词手迹,更留下了一句句真诚的内心感慨和一个个难忘的趣闻故事。1954年10月,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游览八达岭长城,这是万里长城接待的第一位外国领导人。从那一刻起,这座雄浑苍劲的古老雄关开始了它新的历史使命。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他游览八达岭长城后讲道:“我认为,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建造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这是地球的标志,也应该是人类和平的标志”。
二、长城文化是大漠孤烟、凿空中西的文化
长城在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沿河西走廊修筑长城,设置敦煌等河西四郡,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司马迁称赞张骞出使西域为“凿空”,意思是“开通大道”。“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交流。汉宣帝又设置西域都护等,进一步保障了丝路贸易交往的安全。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命班超出使西域,给西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从西域带回了当地的土特产。不仅使东西得以交流,而且也促进了民族的团结。汉元帝时期,汉强匈奴弱,昭君出塞,是汉元帝实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体表现。昭君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公元609年,隋炀帝率领着千军万马、后宫嫔妃等浩浩荡荡地出了洛阳城直奔河西走廊,沿渭水西行,过扶风,越陇山,到天水郡……一路西行到达甘肃山丹县附近的焉支山下,举办了著名的万国博览会。高昌、伊吾、鄯善等共27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者来参加隋炀帝的万国博览会,各国使节争相进献礼物,隋朝的国威因为这次博览会而名扬西域。
三、长城文化是金戈铁马、封狼居胥的文化
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长城的修建,到长城儿女历世历代的奋斗,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的嘉峪关位于明长城的最西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也是古代出关的必经之路。嘉峪关关城在嘉峪关市区西南6公里处,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是“天苍苍,野茫茫,前看戈壁滩、后看鬼门关”的地方。在水和建筑材料奇缺的荒漠地区建一座关城,明初的建筑工匠创造了一个奇迹。
2021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剧《山海情》感动了很多观众。故事发生在长城脚下的宁夏西海固,这里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山高坡陡,雨水稀少,十年九旱,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在1972年就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评为地球上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仍有百分之七十的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咸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长城脚下的西海固人民和干部们响应国家扶贫政策的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的“金沙滩”。
张承志在其《大陆与情感》一书的《离别西海固》章节中这样说:“西海固,若不是因为我,有谁知道你千山万壑的旱渴荒凉,有谁知道你刚烈苦难的内里?西海固,若不是因为你,我怎么可能完成蜕变,我怎么可能冲决寄生的学术和虚伪的文章;若不是因为你这约束之地,我怎么可能终于找到了这一滴水般渺小而纯真的意义?”
甘肃酒泉作为古代西部边塞的军事重镇,蜿蜒起伏的长城遗迹、高低错落的长城烽燧、闻名遐迩的关塞要隘铺陈于酒泉亘古苍茫的戈壁大漠上,向历史和未来诉说着它们曾有的辉煌与悲壮。不到长城非好汉,对于汉人兵家来说,不到狼居胥山亦不能被称为好汉。汉元狩四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歼敌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