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31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村

竹村高桥

文<何卡林

问津高桥,是在夏秋时节。

踏上这片土地,我的感官便深刻地感受到,高桥村在千万乡村中的独特风景:这里房前屋后是竹,庭院路边是竹,田边地角是竹。一路上,游人打量着翠竹,翠竹也打量着游人,都那么珍重。竹荫掩映下的路边,雨霖亭、祝愿亭、飞跃亭、竹酒亭等多个纯竹结构、造型各异的建筑,一一从眼前飘过。竹林间是平整整的稻田,还有大片鱼塘和果园。稻谷即将成熟,黄得浩浩荡荡,在铿锵的阳光下,粒粒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

一条小河带着凉意,从苍翠的红岩山流来,蜿蜒于竹间田畴之中,泉水清冽。溪上原有一座胡家沟桥,人称高桥。说是高桥,其实并不高,小拱桥而已。清康熙年间,童生胡雨霖去李庄求学,每天从这桥上经过,后来他高中举人,乡邻们便把这桥叫作“高中桥”,村庄也有了新名。看来,是这桥渡了这位学霸,而学霸成就了高桥。于是,乡邻建雨霖亭以资纪念,以期文脉绵延。

巧的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李庄在绵延中国文脉方面,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0年,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多家国字号文化单位辗转迁来李庄,在这里安下了一张平静的书桌,一住就是6年之久,李庄因此成为抗战大后方四大文化中心之一。国内一大批顶尖文人,荟萃在这长江之滨的小镇上,勤钻苦研,成果颇丰。但伏案累了,寂寞了,也得找地方消遣一下,这高桥村离李庄不远,田园风光又好,自然就成了他们走走看看的好地方。有资料说,一代才女林徽因就不止一次来过高桥,她有感于这里旖旎的田园风光,文思泉涌,写下了她在李庄的代表诗作《十一月的小村》,那年她40岁。这首诗,高桥村的文创室里就陈列有一份,凡来此的游人,无不驻足欣赏。我也逐字地读了一遍:

我想象我在轻轻的独语:

十一月的小村外是怎样个去处?

是这渺茫江边淡泊的天,

是这映红了的叶子疏疏隔着雾;

是乡愁,是这许多说不出的寂寞;

还是这条独自转折来去的山路?

是村子迷惘了,绕出一丝丝青烟;

是那白沙一片篁竹围着的茅屋?

是枯柴爆裂着灶火的声响,

是童子缩颈落叶林中的歌唱?

是老农随着耕牛,远远过去,

还是那坡边零落在吃草的牛羊……

你看,诗歌里藏着如此多迷人的细节:淡泊的天、疏离的雾、转折的山路、竹围的茅屋、灶火的声响、林中的歌唱、吃草的牛羊……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谁曾想,几年前的高桥村,村民外出打工去了,撂下土地荒芜,一片凋零景象。村民们守着古镇的旅游资源,生活仍然艰难。痛心疾首后,村两委苦苦寻求出路,他们想到,高桥先民历来就有种竹、用竹、制造竹工艺品的传统,如果将这传统发扬光大,以竹为媒,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且不美哉?于是,他们喊出了“中国李庄·竹村高桥”的口号。在专家的引领下,村上规划打造了竹基地、竹庭院、竹游道、竹建筑、竹工艺、竹加工、竹博览、竹文化、竹民宿、竹餐饮10个竹产业,意在把高桥竹村建成农文旅融合的立体循环农业典型。

有了规划,说干就干。高桥村成立了有200多户村民参加的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竹产业,有规划地栽种了楠竹、甜竹、苦竹等30多个品种的竹子,坡上种植柑橘,水里建塘养鱼。经过艰苦的努力,村里建成现代竹林基地3000余亩,竹产业逐渐兴旺起来,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竹村。

当年胡举人每天走过的田间小道,如今已变成宽大的柏油路。这路弯弯曲曲,鲜花相伴,连接家家户户,通向曾伟人竹建筑大师工作室、万登贵竹编大师工作室和杨剑涛竹创意技能大师工作室,还连着高桥竹制品培训基地和竹林中的房车营地。

我走进竹制品展示中心,只见架上、桌上摆满了大师们的作品。这些工艺品件件精致,极具观赏性,充满人间烟火味。基地还不时举办各种比赛,以竹为媒,广揽天下来客。

翠竹环绕的农家乐里,主人热情地倒上竹茶,递上菜单:白油竹笋片、竹荪煲乌鸡、清炒竹胎盘、双脆煲飞鸽、粉条老鸭汤……他还说,腊肉是自家喂的猪熏成的,竹酒也是自家产的,一口气说了很多,我们听得云里雾里。点菜后,主人在一个由多层楠竹圈成的浓荫空间里摆上圆桌,我们聊了起来。他说,3年前村里还没有一家农家乐,现在已有20来家。乡村旅游搞起来后,他家的土鸡、土鸭也能卖出一些,最多的一天,卖出了三四千元的土特产。我问他,家里开得有民宿吗?他说,有,有茅屋的,也有竹屋的。说着话,他把我带到后院,抬头望去,见有两间竹屋高悬在竹林间,造型别致,给人想要体验一把的冲动。

人朝着目标走,倦了,躁了,就想停下来,看看风景,安顿身心,走走停停,这便是人生。我徘徊在高桥翠竹的浓荫下,感受着竹带来的美好时光,全身放松,心境超然。

2021-08-31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高桥村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9057.html 1 竹村高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