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17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走过洛阳桥

洛阳桥 图虫创意供图


文<邱俊霖


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历史上的泉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表现突出,中国最早的跨海石桥便坐落在泉州,它就是洛阳桥。

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第一次听到“洛阳桥”的时候,人们大抵都会以为这是一座建在河南洛阳的桥,然而它并不在洛阳,而是在与洛阳相隔千里之远的泉州。

泉州的洛阳桥始建于宋代。在洛阳桥建成之前,当地的洛阳江口仅有一座万安渡口供两岸百姓渡船过江,然而由于该地是洛阳江的入海口,风高浪急,“水阔五里,波涛滚滚”,巨大的风浪经常导致沿岸百姓连续数日无法渡江,因渡江造成的伤亡事件屡有发生。北宋庆历年间,泉州人李宠在洛阳江中建造了几个石墩,并架上木板作为浮桥供人们过江,然而这座浮桥经常被风浪冲垮。

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时任泉州知州蔡襄开始主持修建洛阳桥。当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洛阳江入海口潮狂水急,传统的建基方式根本不适用于这一水文条件复杂的江海交汇处。造桥工匠与蔡襄商讨之后,决定采用全新的“筏形基础”,通俗来说,就是桥墩两边都造成尖的,像一条船的两端,这样可以减少海浪和江水对桥基的冲击。

桥梁建好后,如何加固更是一个难题。蔡襄结合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详细观察和思考,最终采用了“种蛎固基”的方法。他命人在桥下大力养殖海蛎等水生物,因为海蛎会吸附在桥墩上,其分泌物和尸体可以将桥墩的石头牢牢粘在一起,使得洛阳桥在潮涨潮落中屹立不倒。

殊不知,养殖海蛎加固桥墩,最让人头疼的问题竟是“防盗”。洛阳桥下的海蛎自桥梁建成开始就频遭盗挖,北宋元丰年间就曾有官员上奏,请求朝廷下令将盗挖洛阳桥海蛎的人判处两年监禁。

洛阳桥的修建历时将近7年,耗银1400万两。建成后的洛阳桥长约1200米,宽约5米,拥有桥墩46座,跨江接海,巍峨宏壮,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跨海石桥。

洛阳桥建成后,不少文人墨客都曾作诗赞颂。如两宋之交的理学家、曾当过朱熹老师的刘子翚就为洛阳桥作过诗,其首联写道:“跨海飞梁叠石成,晓风十里度瑶琼。”既写出了洛阳桥如虹的气势,也道明了洛阳桥为两岸百姓带来的福祉。

洛阳桥之得名,是因其上跨洛阳江出海口。洛阳江干流发源于泉州朴鼎山南麓,最后注入泉州湾。这条江之所以叫洛阳江也有其渊源。相传西晋末年爆发“永嘉之乱”,京都洛阳的许多世家大族南迁至泉州附近。他们发现该河周边的风景和洛阳有些相似,便将其称为“洛阳江”。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洛阳桥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了一层特殊的寓意。

南宋“隆兴北伐”失败后,主和派非议纷起,主战派名臣王十朋上疏指明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但其意见未被采纳,他本人也被外放。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王十朋被起用为泉州知州。在泉州期间,他写了一首《洛阳桥》,诗中写道:“北望中原万里遥,南来喜见洛阳桥。”中原相隔“万里”,遥不可及,但是诗人在南方的泉州却看到了一座“洛阳桥”。洛阳桥造福一方百姓,固然让人欣喜,然而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却又让诗人悲戚无奈,黯然神伤。

南宋后期的文坛领袖之一刘克庄也曾为洛阳桥写过三首诗,其中一首写道:“面跨虚空趾没潮,长鲸吹浪莫漂摇。”这是赞颂洛阳桥的雄伟。另一首结尾写道:“乍见桥名惊老眼,南州安得有西京。”西京指的就是洛阳。宋朝以东京开封府(今开封)、南京应天府(今商丘)、西京河南府(今洛阳)为“三京”,只不过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三京早已落入异族之手。诗人表达了自己初见洛阳桥时的意外之感,同时也折射出其对南宋朝廷前途未卜的担忧与惆怅。

在之后的岁月中,洛阳桥屡经毁坏与修复。1932年,蔡廷锴驻军泉州时,将洛阳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1938年4月,洛阳桥被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炸毁两孔桥面,之后多次遭到损毁。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洛阳桥经过整修,方才完全恢复通车。如今的洛阳桥是经过详细勘察之后重新修复的,已恢复古桥旧貌。

洛阳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中距离台湾省最近的一座。诗人余光中曾参观过洛阳桥,据说他以83岁高龄、耗时一个多小时、用了1060步走完洛阳桥。回去之后,老诗人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写出了诗歌《洛阳桥》:“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最后是我,晚归的诗翁……少小离家,回首已耄耆……”诗里道尽了游子的心声,承载着几多乡愁。

2021-08-17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8751.html 1 走过洛阳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