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06日
第02版:旅游报02版

感悟民俗文化 共书青春记忆

——2021年“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民俗摄影主题交流线上活动综述

□ 本报见习记者 黄高原

“匠人不止要传承还要创新传统技艺,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就是匠心。”“我的重庆小伙伴拍了他做的陶瓷小碗和小狗,我很羡慕,也想体验陶瓷制作。”“通过此次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拍摄技巧,很想去北京故宫看看。”……参加“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民俗摄影主题交流线上活动后,许多学生都很激动。

该活动以“民俗影像,青春记忆”为主题,来自内地与港澳的55名青少年以“一对一”结对子形式,通过线下拍摄、线上沟通的方式,了解传统民俗,感受匠心精神,共同完成民俗摄影作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7月21日,活动通过互联网“云”启动,北京、重庆、香港和澳门的嘉宾和学生通过网络见证活动开启。启动仪式上,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于群、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名誉会长陈伟佳、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委员区荣智通过视频致辞,对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珍惜交流机会,用镜头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用心灵记录属于彼此的青春梦想,用真情讲述交流参访的精彩故事。

澳门粤华中学学生许志健表示,希望从民俗体验中更深入地了解祖国民俗文化,以摄影促进学习和传承,在交流中结下深厚友谊,留下一段美好的青春记忆。

7月22日至23日,来自北京清华附中的12名学生与澳门镜平学校、澳门坊众学校、澳门粤华中学的“一对一”小伙伴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京韵民俗传承之旅。

北京清华附中学生体验了踢毽子、滚铁环、抖空竹等传统游戏,并分享给澳门的小伙伴。“澳门没有这样的趣味游戏。看见小伙伴玩得这么开心,我也想约同学来一场传统游戏大比拼。”许志健说。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北京清华附中学生屈靖凯边参观边拍摄,用微信向澳门的小伙伴钟泳仪分享传统建筑的魅力;在北京孑民堂,同学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彩绘民俗艺术品“兔儿爷”;在北京胡同里,同学们对老物件充满了兴趣,通过镜头向澳门小伙伴分享了老北京的日常生活。

澳门镜平学校学生梁凯儿说:“收到北京小伙伴拍的照片,看到很多胡同里的老物件,感觉很新奇。我向北京小伙伴分享了澳门的主教山和妈阁庙以及特色美食,欢迎大家到澳门玩。”

澳门镜平学校学生黄惠说:“我和北京的小伙伴很投缘,性格也很像,我们通过微信聊天分享彼此的故事,我了解了很多澳门没有的东西,感谢活动让我们可以把美好的瞬间与对方分享。”

交流中,北京的同学教澳门小伙伴用北京话说“兔儿爷”,澳门的同学教北京的小伙伴用粤语说“我们是好兄弟”……在有趣的互动中,内地与港澳青少年从陌生到熟悉,结下了深厚友谊,留下了美好的青春记忆。

7月29日至30日,来自重庆市荣昌区安富中学校和香港慕光英文书院、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的30名中学生分别在重庆、香港两地实地体验民俗文化,开启了一场“匠心寻迹”之旅。

重庆的学生们参观了荣昌安陶博物馆、中国夏布博物馆等,与香港的小伙伴分享陶瓷、折扇、织布等传统技艺。“你看看我用苎麻做成的麻线团,这个居然可以变成穿在身上的衣服。”重庆市荣昌区安富中学校学生周旺拿着麻线团向香港慕光英文书院学生张元喆介绍。张元喆说:“我以为夏布就是在织布机上完成的,通过小伙伴的介绍才知道要经过打麻、绩纱等复杂的工序,太了不起了。”

活动期间,香港慕光英文书院学生许淇淇将自己拍摄的香港中环大馆、元创坊、文武庙等照片分享给重庆的小伙伴。她向小伙伴发出邀请,疫情结束后到香港游玩,一起了解香港中环大馆与警队170年的历史故事,到拥有近200年历史的文武庙里摸毛笔、祈福金榜题名。

“通过此次活动,我们跟着传承人一同体验非遗技艺,与香港小伙伴一起分享假期生活,增进交流,希望我们的友谊能够持续下去。”重庆市荣昌区安富中学校学生唐宇桥说。

“我和我的重庆小伙伴都是‘吃货’,我们经常在午饭和下午茶时段分享吃了什么。看到重庆的全鹅宴,我口水都快流下来了。通过此次活动,我收获了一段深厚友谊,期待能与重庆的小伙伴线下见面。”香港慕光英文书院学生张嘉荣说。

据悉,“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民俗摄影主题交流线上活动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指导,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协会(香港)、澳门基金会联合主办。通过此次活动,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纷纷表示,要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贡献青春力量。

2021-08-06 黄高原 ——2021年“我的民俗相册”——内地与港澳青少年民俗摄影主题交流线上活动综述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8537.html 1 感悟民俗文化 共书青春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