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丁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的形式进行了呈现。在一场演出中容纳一个政党的百年征程,概括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奋斗史,从演出体量上来说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而本次演出中,导演团队成功应对了这一挑战,其中重要的艺术手法便是对戏剧元素的使用。
通常来说,在这样的大型演出中,音乐和美术元素的作用往往更为明显,而叙事型艺术手段的展开会受到更多限制。由于表演场地较大、观众距离较远,就表现效果来说,现场表演型的叙事艺术可调动的舞台资源较少,一般表演和台词只能集中在少数几个演员身上,很难适应大型表演的呈现要求。
《伟大征程》大型情景史诗表演场地在国家体育场,现场仅LED屏幕的使用量就近万平方米。表演空间如此之大,大型歌舞表演无疑是调动舞台空间、呈现整体效果的上佳之选;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又要求更多的叙事元素参与其中。戏剧元素的应用,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大创新。《伟大征程》副总导演,国家话剧院院长、戏剧导演田沁鑫有效地运用了这一综合表现形式。
在整场演出中,大量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戏剧演员,以舞台剧级别的表演状态,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诸多重要时刻。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戏剧片段中,还创造性地使用了影视剧元素,形成了舞台文本与影剧文本之间的互动,丰富了整场演出的意涵。
在序篇“破晓”的戏剧片段中,分别扮演陈独秀和李大钊的演员于和伟与张桐,正是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这两个角色扮演者。《觉醒年代》上映后,在收视率播放量和观众口碑两个层面上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更为可贵的是,这部讲述建党历程的电视剧在全社会广泛的观影人群中,形成了大量的讨论和再创作。剧中内容和人物,在观众心中已经深深扎根,并衍生出更多丰富和个人的认识与感受。当两位演员以剧中相同的扮相出现在演出中时,观众自然而然就会将演出之外的审美体验带入《伟大征程》的观赏之中,瞬间降低甚至消除了戏剧内容的接受门槛,直接入戏。
田沁鑫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场表演的时间有严格限制,每段戏剧表演的时长都要控制在40秒以内。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观众跟上戏剧叙事,连接表演情绪,这种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功不可没。
无独有偶,在第四篇章“东方奇迹”中,戏剧内容直接使用了电视剧《山海情》中的演员和美术元素,演员不仅形象装扮与剧中相同,台词念白使用的也是剧中人物的方言和口气。
《山海情》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宁夏西海固人民和干部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号召,完成易地搬迁,在福建省的对口帮扶下,通过辛勤劳动和不懈探索,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富民利民的“金沙滩”的故事。
历史事件本身内容复杂,很难符合现场表演短平快的需求。而引入观众极为熟悉的电视剧元素,实际上就是借用了电视剧作为背景,让观众直接进入叙事情境,将这个独立的故事案例,与篇章的整体表演做了有机融合。
有趣的是,这段表演中最先发声的演员黄渤,并未出演《山海情》,但是置身于其他演员创造的整体环境中,观众可以很直接地将这个“番外”人物,纳入整体表演之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观众都习惯了在一个IP之下,发展出各式各样的新内容,在不同的文本和场景中,从同一个故事和人物身上不断发现新价值。《伟大征程》与影视剧之间的互动,无疑是此类交叉互动中极富示范意义的创作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