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崔哲
7月21日下午四时左右,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介绍了院内文物及对观众的安置情况。
记者:目前院内文物、人员安全情况怎样,是否受到汛情影响?
马萧林:文物、人员都没有问题,没受到损失。文物安全是第一位的,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要首先保证文物的安全,我们的库房和展馆地势比较高,文物没有受到影响。
记者:目前观众安置情况怎样?
马萧林:7月20日,雨从早下到晚,我们下午五点半闭馆,观众没地方去,晚上六点左右留下四十多名观众。我们把他们安置在一个配楼二楼的多功能厅里,让大家休息。我们的食堂地势相对低,有大概三十厘米深的积水,不能用电,没法做饭,到外面也采购不到吃的,我们就把食堂留的馒头加热,配着咸菜分给大家吃。昨天(20日)半夜,食堂师傅连夜打扫、消毒,今天(21日)一早食堂就恢复正常了,早餐做了炸油条、胡辣汤,午餐做了米饭和炒菜,免费提供给滞留的观众。今天(21日)大家陆续离开,目前院内还有十余位观众。
记者:面对汛情,院内工作人员是如何做好值班值守的?
马萧林:7月20日下午,郑州市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I级。20日晚,我们发布了21日紧急闭馆的公告。当晚,院内中层以上干部和40岁以下的工作人员约八十名工作人员留下来值班,给滞留观众提供简单的餐食。夜里雨小了,院区基本不积水了,大家轮流在院区巡逻查看。我睡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夜里起来和大家一起巡查。开馆时间我们会根据情况,在官微上及时发布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