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俊成 本报记者 白骅
远山之间,云遮雾绕群翠点缀;山脚之下,旅游民宿遍地开花。“以前村民们都靠挖矿赚钱,没想到这漫山遍野的翠绿色竟能为大家带来更好的生活。”谈起发展村的变化,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龙苍沟镇党委副书记韩德弘扬感触良多。
发展村下辖11个村民小组,其中有两个村民小组“组名”很新颖——“金山组”和“银山组”。为什么这样“取名”?这里的村民说,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坐落于国家级原始森林公园旁边……独具魅力的发展村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但让许多人没想到的是,发展村曾一度面临“找不到出路”的困境。
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村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开始兴办煤厂、水电站,算得上是全县的富有村。然而,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相继淘汰,村民面临失业危机,发展村开始了新的探索。
“我们想到了农家乐,但很多村民习惯了在矿上上班,突然让他们搞农家乐,既没经验也没资金,大家很抵触。”韩德弘扬说,“但是,我们坚决从煤炭资源消耗型产业向生态旅游业转型。”
新的发展模式不受村民待见怎么办?发展村党支部书记李虎林第一个做出了示范。他带头开办全村第一家农家乐,并发动党员参与,挨家挨户上门做宣传。在李虎林的带动下,先后有6名党员开办了农家乐,农家乐集群建设在当地初见雏形,同时也拉开了发展村转型发展的序幕。
看到李虎林的农家乐成功后,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接受了这种“卖风景”的赚钱方式。可是,开办农家乐所需的资金从哪里来呢?韩德弘扬说,发展村农村信用社积极对接,寻求低息贷款支持村民开办农家乐。截至2020年,农村信用社为发展村提供低息贷款累计超过2000万元,大部分农家乐因此受益。
为了守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从2007年开始,发展村着手关停矿山、水电站等资源消耗型企业,并大力实施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开展大熊猫野化放归训练,使大熊猫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IP形象。
今年五一假期,由发展村村资公司和荥经县文旅公司合作开发的高端民宿——“108招待社”刚刚开业便被游客预订一空。“这为我们的民宿发展树立了标杆,也让大家看到了希望。以‘108招待社’为切入点,我们将引导全村民宿提质升级,给游客营造更加良好的体验。”韩德弘扬说。
目前,发展村的农家乐集群建设已初具规模,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当中。为形成品牌效应,当地组织成立了旅游发展产业协会,对全村65家民宿进行统一的培训和指导。同时,发展村还积极申报省级财政扶持项目,探索聚合资源、引进资金、增加资产的“三资模式”,力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韩德弘扬说:“预计到2022年,发展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将超40万元,村民们发展旅游的决心将更加坚定,动力也会更加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