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5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建管并重”破解第三卫生间尴尬

□ 汪昌莲

近年来,不少地方积极落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修订的《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探索在医院、商业区、交通枢纽区域、景区等公共场所设置第三卫生间。目前,第三卫生间的数量相对较少,即便有的公共场所设置了第三卫生间,也存在使用率不高、标识模糊等情况。专家指出,空间和成本是设立推广第三卫生间的重要考量因素,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那么第三卫生间的推进将举步维艰。

第三卫生间一般用“男女牵着小孩,旁边一台轮椅”作为标识,男女都能使用,残疾人、老人及幼儿可在异性家属陪同下进入。第三卫生间缓解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如厕难问题。然而,目前第三卫生间的数量相对较少。此前据媒体报道,北京多处景区第三卫生间,不仅“上座率”不高,而且有的几乎成了摆设,显然未能发挥初衷。

不可否认,在中国,人们对于第三卫生间还需要一段时间来接受。再者,由于管理服务比较滞后,如厕尴尬事件时有发生。比如,在郑州一座第三卫生间,一位20多岁的男子因内急,拉开了一道没上锁的门,结果里面正巧有一位女士在方便。而类似这样的尴尬事件,自第三卫生间投入使用以来,已不是一两次了。

因此,只有“建管并重”,才能破解第三卫生间尴尬。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第三卫生间的认知度。大众观念改变了,接受第三卫生间也就自然了。同时,应严格按照《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中性卫生间”建设指导意见》规划设计,更好地体现第三卫生间对老、幼、病、残、妇等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特别是,对于如厕尴尬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制作鲜明的公厕标识,引导人们养成随手关门的习惯来克服。

2021-07-15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8052.html 1 “建管并重”破解第三卫生间尴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