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13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时光里的浪石

□ 肖功勋

浪石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

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我沿着青山的皱褶逶迤而入,去湖南武冈寻访一个叫浪石的山村。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村,在群山绿水的环抱下,古旧、安详、幽静。

走进村口,一座座典型的江南风格院落坐北朝南,顺山势而上,显得层叠有序。土木结构的老宅,山墙高耸,透着几分雄伟。鳞状的灰黑色屋顶,飞檐上几茎青碧的瓦楞草在舞蹈,荡出了岁月长长的喟叹。眼看着这些将要坍塌的墙头,却这样无限地长出青葱之草,这般分明地一边老去、一边明媚着,仿佛有一根无形的线,连接起了光阴的两端。对称的厢房、高耸的山墙,还保留着明清建筑的归整和讲究,挺立百年风雨而依然妖娆,虽地处山野,仍隐隐透着一种端庄大气。

沿着石阶拾级而上,院内板壁朽蚀,庭柱斑驳。木质的窗框、屋栋简朴陈旧,镌刻着悠长的岁月。大门的锁早就蚀落,木格子窗或破损、或结网,早已无法方圆那些陈规旧矩,只有镂雕在难以风化的门板的龙凤浮雕,依然翩翩起舞,在岑寂中重复演绎着那些让人津津乐道的典故。每每瞥见,恍若其背后隐藏着光阴的隧道之门。每一户门口有一道条石筑起的高门槛,这是旧时村人筑在大门口用来镇邪护村的石门槛。这一道道被磨损得嶙峋沧桑的石门槛,不知道为这里的村民挡过多少风雨,成了山民聚居生活的一道“护身符”,成了见证乡村古老风俗的一件信物。

徜徉小巷,便走进了安宁,走进了温馨,有游子归家的感觉。小巷一般不很宽,仅够两个人交错而行,穿行其间,你会被一种气势或曰气氛所裹胁、感染,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情趣。温暖的阳光照在石板路上,淡淡地泛出幽幽的光芒,让人情不自禁地追溯浪石的似水流年。脚下的石板回响着步履的思绪,好似每一块石头都有一段不老的故事,让人唯有走下去、看下去、想下去,欲罢而不能。巷子里走着出工的村民、闲散的游客。随着木门吱嘎一声,从古民居里走出一个掉光了牙的老人,或者蹦出一个拖着鼻涕的小孩,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偶尔,会在某家某户飘出孩子悦耳的琅琅读书声,真是印证了浪石古联:“此地不嚣不俗,其间亦读亦耕。”走在这样的小巷子里,所有习惯了的匆忙节奏都缓慢下来,所有焦躁的心理都烫平了,脚步格外轻松……

这里民风淳朴,村民的言谈和追求都是平淡的,无欲则刚。我在一户王姓人家的堂屋神龛上看到了“天、地、神、人”,上联“天载日月星”,下联“地载山川水”,横批“天清地宁”,下面“香花供奉”。他们有着自家的心愿,信仰是精神,更是勤劳的动力。而坐在热情的村民家中品饮本地自制的绿茶,美美细品,美美享用,所有心事,都碎在了醉心的茶香里,远远近近浓浓淡淡深深浅浅,似风缠绵之手,卷走了凡俗,心境平和、安宁,沉迷的这一天如一世。

浪石古联云:“前来环江,澄澄如昔。盘柳嫩处,濯濯到今。”走进村后山谷,听万畴松涛、咽咽流水,思绪在静谧中飘飞,胸中一片澄明。就在这份触目惊心的苍老和翠绿之下,那些飘荡在青山绿水间、流传于村夫野老中的传说如烟扑面、历历而来。据传浪石村原名李家坝,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冈“朱王”身边有一官吏名王祖清,农民起义时随“朱王”外逃,四处流浪后隐居于龙口井头山(现湖南邵阳县境内),后来王祖清的长孙王政海看中了李家坝这块风水宝地,迁来定居,见后山上石板层层翻起,其形如浪,亦取“浪人至此,如石生根”之意,改村名为“浪石”。或许是沾了这里的山水灵气,或许是王家后裔磨砺斗志、勤劳耕作的结果,百十年后,浪石村果然兴旺发达起来,成为周边各县商贾云集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也有了“小南京”的美称。

浪石村如同一本百年诗集,被人遗忘在僻静的书架上,当人们不经意走过,翻开这美丽的卷章,古韵而优雅的格调立即会撩动人们梦中最美的情愫。

2021-07-13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7992.html 1 时光里的浪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