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日常生活,《人民日报》近日发表评论指出,《典籍里的中国》以沉浸式体验展现典籍的魅力,《国家宝藏》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唐宫小姐姐”从古老画卷中走出……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近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当然,节目火了、人气高了、产品畅销了,并不意味着要一拥而上、千篇一律。让更多人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靠唯美的情境、精致的设计、宏大的场面,更要激起观众心灵深处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开掘历经千年的旋律、故事、姿态、卷轴等,用忠于历史的讲述、属于当代的表达,进行各自精彩的书写,才能展现传统文化的感染力,体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呦呦鹿鸣、鸟鸣空谷也是现代化生活中最美妙的音符”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近年来,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在中国逐步恢复,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达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野外大熊猫受威胁程度“降级”,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升级”的直观证明。野外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降低,是提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强心剂”,却不是放松保护的“麻醉针”。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不能“降级”,还要继续“升级”。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的《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北极熊、大白鲨等易危物种“在未来一段时间,其野生种群绝灭的几率较高”。一些专家表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况且,“降级”只是少数,有更多濒危物种的保护力度亟待加强。
(本版编辑 龚立仁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