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广东省广州市的古邑番禺,绕进一座古园林,踏入一条小巷,与墙头壁沿上苔痕点点的灰塑和砖雕不期而遇,听它们“讲述”岭南大地悠悠岁月里流传的民间志异和风俗民情,沉淀在这古城里两千多年的历史气韵便缓缓漫溢开来。
若赶上私伙局演奏广东音乐,或清脆明亮,或悠扬婉转的丝竹旋律,从石墙飘出,流泻古巷老街,岭南风情便愈发浓郁。如若是节庆时,久负盛名的沙湾飘色、舞龙狮、鳌鱼舞、乞巧、赛龙舟等各色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在番禺轮番上演,精彩的民俗文化盛宴接连呈现,岭南韵味便可品读无遗。正是这雅古悠扬的番禺音韵、多姿多彩的民俗风韵和经悠悠岁月千载沉淀的历史气韵,交织谱就了粤韵番禺的华彩乐章。
江山不老 粤乐常春
提到粤韵,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广东音乐。广东音乐因其音调优雅、节奏明朗、意境幽邃被誉为“玻璃音乐”,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被收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不仅在广东深入人心,郭沫若有诗描绘——“千顷良田千顷蔗,万家灯火万家弦”,它在全国乃至世界也声名赫赫,音乐家李凌更是称赞广东音乐为“国乐”。
番禺沙湾是广东音乐的重要发源地,素有“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东音乐,凡有广东音乐的地方就有沙湾广东音乐”的说法,而沙湾古镇的“三稔厅”则是目前能找到的广东音乐的较早发祥地。这里原来叫“大厅”,厅内有一株百年以上的酸杨桃,又名“三稔”,相传这棵树是由粤曲先师——“琵琶大王”何博众亲手栽植,故改名“三稔厅”。
何博众擅弹十指琵琶,技巧高超,其音乐创作深深影响了后来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何氏三杰”。他们在三稔厅组织“私伙局”切磋技艺,体现了沙湾人乐观的精神气质,弹出了流传百年的醇美曲调,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一段传奇。直到今天,厅内梁阁还留有根据何柳堂的《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鸟惊喧》《渔樵问答》,何与年的《月影寒梅》、何少霞的《陌头柳色》几首名曲的意境绘成的壁画。而院子中庭那株见证了一代又一代音乐人成长的“三稔”树,也早已将绿荫洒满了整个院落。一百多年来,广东音乐一如这棵“三稔”树般生机盎然,蓬勃发展。
今天的三稔厅挂有“广东音乐纪念馆”和“柳堂乐社”的牌子,指明此厅的历史和文物功能。不远处则有一栋二层仿古建筑——“沙湾广东音乐馆”,展出更多与广东音乐相关的历史文物和资料。值得一提的是,音乐馆和三稔厅每年都会组织数次“私伙局”演奏,来自各地志同道合的音乐人聚集于此地,弘扬和宣传优秀广东音乐文化。
广东音乐或活泼明快,或风趣诙谐,或哀怨凄婉,音乐曲式结构同样丰富多样。当地音乐唱的是番禺人,讲的是多姿多彩的番禺故事。人们将自己内心感受渗透在对所见所闻的生动描绘中,以一曲一调记录番禺城乡人民生活实景。以何柳堂创作的《赛龙夺锦》为例,它描绘了番禺端午节时龙舟竞渡的热闹场景。音乐开始以唢呐为引,雄赳赳的旋律有如将军出场、猛虎出山;随后的主体部分,弦拨锣起,旋律迅速激昂,恍惚间,龙舟健儿全力以赴挥浆拨水的画面浮现眼前,耳边似乎也响起了选手和观众此起彼伏的加油呐喊声;而乐曲结尾则音调风趣,仿佛胜出的龙舟洋洋自得地在碧波上自由荡漾。若在端午佳节与盛装往观的番禺男女老少一起立于河畔,在激昂欢快的《赛龙夺锦》中,看龙舟“戏水”,白浪翻飞似乱珠碎玉,便能真切感受广东音乐的魅力。
粤韵古调由沙湾传扬开来,番禺到处都有广东音乐的影子。村委会大院里,桥头榕树旁,茶余饭后三五知己相约临风对月,或拉胡弹琴,或低吟浅唱,自得其乐。脉脉流转的粤韵声里,寄寓了番禺人对自然美、生活美的深刻感受。音乐家崔蔚林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粤曲《禅院钟声》更是历经数十年仍在这片土地悠悠传唱,让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广府音乐。
番禺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广东音乐之乡,番禺“私伙局”十分兴盛,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番禺民间曲艺社(私伙局)约有70多个,遍布在各镇街、乡村(社区),各曲艺社(私伙局)每周都定期举办2次至3次交流活动,群众基础广泛。
正是这般浓厚的音乐底蕴和文化氛围,才使番禺诞生了冼星海这般优秀音乐家。借资源和文化优势,番禺举办岭南古邑·粤韵番禺——“番发杯”2021年广东音乐、粤曲大赛,更将广东音乐带到星海艺术节、番禺民俗文化节等大大小小的文化和旅游活动中,大力传承优秀岭南民俗文化,让广东音乐“走”出去。今年,“番发杯”2021年广东音乐、粤曲大赛共吸引了360多支团队(个人)踊跃报名参赛,培养、发现了更多的广府音乐人才,让番禺音韵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民俗风物 蔚为大观
番禺音韵余音绕梁,番禺的民俗风韵同样引人入胜。走进番禺,飘色、乞巧、舞龙狮、鳌鱼舞、赛龙舟,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让人流连忘返。
“三月三,北帝诞,看飘色,来沙湾”的民间习俗闻名遐迩,届时将举办一年一度的飘色巡游,将小孩装扮成民间传说或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置于花车上,孩子固定在花车上灵巧地做着各种表演。其融戏剧、魔术、杂技、舞蹈于一体,被誉为“凝固的戏剧,活动的雕塑”,是番禺民间艺术的一株奇葩。如今,沙湾飘色巡游活动越办越大,已成为颇具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伪装功夫是飘色的一大看点,装色师傅为了使观众为之惊奇咋舌,在铁枝外装饰了器物、动植物、昆虫等,达成以假乱真、掩人耳目的效果。在巡游过程中,观众看到这些看似不可承受重力的物体,竟能承受一二十公斤重的小孩,甚至小孩能稳稳地凌空站立,做各种表演,令人叹为观止。这就是沙湾飘色的精巧与魅力之所在。
民俗只有与时俱进,才不会泯灭在时间的长河中。近年来,飘色也处在不断探索创新中,打破原有的时空局限。宝墨园举办的“广州宝墨园岭南水色旅游文化节”,联合沙湾飘色协会,将民间奉祀天后神的一种诞会文化——番禺水色与传统沙湾飘色相结合,把飘色的舞台搬到了湖面半浮潜舢板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水上飘色。长相俊美的“色仔”“色女”凌空于水面,形成“色在水中飘”的视觉效果,别有一番趣味。
在飘色的队列前,往往会有两条龙头鱼身的大鳖鱼开路,一金一银,光艳夺目,在“魁星”的诱弄下,或吸水相戏,或猛跃龙门,盘旋悠转,上下舞动,栩栩如生。这便是番禺另一习俗——鳌鱼舞。
鳖鱼舞带有独特的地方色彩,迄今番禺盛行鳌鱼舞的地方,如沙湾、大龙等,远古时代皆在海边。其戏水、散卵、跳跃等动作之所以如此逼真生动,离不开番禺人在海边的劳动生活体验和对鱼类的长期观察。
而关于鳌鱼舞的起源,还有一段有趣的神话传说。相传一书生上京考试,因生得英俊,遭一群女妖戏弄。书生逃至海边,见有两条鳌鱼嬉戏相逐,便疾声呼救。鳌鱼见有人落难,便游到岸边搭救。书生纵身一跃,立于鳌头之上。而这两条鳖鱼原是神鱼,书生立于其鳌头后,不仅获救,日后还中了状元,最后羽化登仙,成了天上的“文魁”,即“文曲星”。成语中的“鳌头独占”,谓中状元之意,其源盖出于此。
每至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番禺就更为热闹了。在大大小小的乡村里,小孩子们肩扛手提着活灵活现的鱼灯,在古街古巷间列队巡游,兴高采烈之余亦甚为热闹。此外,沙湾镇每逢元宵、中秋都会举办大型灯谜会、提灯会,每年均举办一次鱼灯制作大赛,多年来累计的参赛作品已达上千件,更吸引了不少国外游客慕名而来。
不论时节,番禺总能让游客饱享民俗盛宴。七夕佳节的“乞巧”活动上,人偶塑像形神具备;农历春节和重要的乡会活动中,巡游各乡的舞龙舞狮令人目不暇接……厚重的历史文化根基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让民俗活动在番禺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在社会演变进程中,民俗活动成为番禺人传承文化的载体。从丰富的民俗活动出发,便能对番禺的民俗风韵一览无余。
古邑番禺 古色古香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星散在番禺城乡村落的各式古建筑同样是“粤韵番禺”的注脚。
番禺拥有2000多座具有岭南建筑风格的祠堂,现存较为完整的还有368间,遍布于城乡村落,其中沙湾留耕堂、南村光大堂和石楼善世堂更是闻名中外。同时,番禺还保存了大量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的砖雕、灰塑、木雕、石雕、壁画等艺术精品,这些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及建筑艺术使番禺别具一格。
其中,番禺灰塑与广州灰塑同根同源,可追溯至唐朝。在南村镇的市级灰塑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余荫山房中,有些灰塑已有百年之久,覆于其上的青苔枯了又绿,留下岁月的点点痕迹。灰塑的内容取自民间,花鸟鱼虫、民间传说、道德礼制、吉祥瑞兽……百味人生和世间万物被收其中,得以立体展现。游走于余荫山房,邂逅其中的灰塑,仿佛在与时间“捉迷藏”。番禺文物保护单位内可辨主题的灰塑就约有360幅,堪称一本活着的番禺灰塑“百科全书”。
出生于番禺的区级灰塑传承人崔镜兴,致力于古建筑灰塑修复,以及灰塑作品的创作,如余荫山房的《十九世纪中叶图》、石碁红木街的《百鸟朝凰图》等。此外,崔镜兴还开设了“崔镜兴大讲堂”,吸引各年龄段的人群参与,带大家在体验中学习灰塑,让灰塑“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从根上汲取生存与发展的力量。
除了拥有历史底蕴深厚的灰塑,建于清末的余荫山房本身就是广东省的四大名园之一,虽距今已有150多年历史,却基本保存原貌;虽占地面积仅有3亩,但亭台楼阁、廊坊轩榭“缩龙成寸,藏而不露”,是岭南园林中的经典代表,尤其是呈“八角形”的文昌阁。八角屋是岭南建筑的一大特色,八面皆窗,通透来风,地域特色文化内涵凝于建筑中,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余荫山房更充分挖掘历史底蕴,弘扬优秀传统,近10年都有举办开笔礼仪式。开笔礼在古时是颇为隆重的典礼,被称为“人生四大礼”之一。如今,每年都有许多小朋友身穿传统汉服,在司礼官的带领下举行开笔礼仪式,依次进行拜师礼、点朱砂、写“人”字……
始建于清朝末年的宝墨园于1995年重建修葺,历时六载,经4期建设,重显岭南古建筑意韵,使园林的气派与珠三角水乡特色融于一体,彰显着岭南园林气韵。一条长达1300多米的回廊,将亭、台、楼、阁串珠成链,其大气之美与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其中,被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浮雕瓷壁画《清明上河图》更让游客惊艳。而蜿蜒水道中投放的数万条锦鲤,则为宝墨园添了几分灵动。游客游园时可买一小袋鱼饲料投喂,与锦鲤嬉戏互动。宝墨园更以此特点,开发了“开运锦鲤”冰雪糕文创产品,让孩子们边喂锦鲤边品“锦鲤”,乐趣十足。
两千多年的时移世易,番禺区的传统建筑旧去新来、新旧交叠,一砖一瓦,一雕塑一壁画,尽是深深浅浅的岁月痕迹。它们星罗棋布在这座古城的各个角落,仿佛散落的音符,在等着来探寻这座古邑魅力的游客,谱写专属的番禺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