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首席记者 王洋
120分钟,21个节目,8000多名演职人员,27489套服装,6.1万件道具……6月28日晚,《伟大征程》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演。演出分为“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四个篇章以及首尾的“启航”“领航”部分,以大型情景史诗的形式,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把建党百年历史浓缩在两个小时的晚会中,每个节目只有3到5分钟,一个重大事件,甚至只有一分钟,这么短的时间,需要极其精准地艺术表达,这对晚会的导演和主创团队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尽全力追求卓越的他们,最终为全国人民献上了一场几近完美的节目。
情景史诗呈现壮阔百年
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求索奋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谱写了动人心魄的壮丽诗篇。
《伟大征程》总导演陈维亚介绍,整场演出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百年史。“我们运用戏剧、歌唱、情景歌舞、情景诗句以及很多高科技手段,来表达党和人民的亲密关系。创作《伟大征程》的目的是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伟业来自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条主线确定以后,节目的选择和编排就都有了主心骨。”
事实上,围绕着如何讲好百年党史,早在去年3月2日接到任务时,《伟大征程》总撰稿朱海就进入了紧张的工作状态。在他看来,“只有打造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大型情景史诗,才能担得起为建党百年献礼的重任。”朱海坦言,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生动形象地用艺术化手段呈现波澜壮阔的百年党史,这就是‘伟大征程’的全部意义”。
“这台演出是严格按照史诗结构来打造的,根据史诗的艺术标准设计情景,根据情景的还原表达和提炼,构筑史诗的品质。”朱海进一步阐释道,“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景是共产党100年来重大事件和人物的积累,而史诗是精神的表述和理想的传承”。采访中,朱海也特别明确一点:“这台节目并不做总结性表达,而是面向下一个百年的表达,因此,节目结构都是开放性的,互动性、交互性要很强。”
《伟大征程》副总导演沈晨举例道,在具体操作上,国家体育场是个超大的舞台,能呈现气势恢宏的场面。但两个小时的演出,如果仅用一种艺术手段,再好的画面和内容都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我们必须调配艺术表现手法,寻找新的演绎形式。”
于是,主创团队花了很多心思,将京剧、杂技、街舞等艺术手段高度凝练到特定年代的情景当中,让观众能够唤起记忆,让老一辈告诉年轻人,我们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曾经的文艺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几场演出下来,让朱海感到欣慰的是,“目的达到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演出中找到认知点、动情点和交流点。记者在采访观众时,大家反映:“节目太震撼了”“用两个小时的时间,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党史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过这百年太不容易,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
视觉震撼带来沉浸体验
看过《伟大征程》演出的观众都会对横跨舞台的大屏幕印象深刻。据《伟大征程》副总导演沙晓岚介绍,此次文艺演出在屏幕数量、灯光数量方面较以往都有很多突破。“这次主屏面积为174米×29.5米,一道副屏长37.5米×15.5米×2组,二道副屏长65米×22.5米×2组,屏幕数量在大型活动中比较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传统屏幕比例是16∶9,而这次的大屏幕是1∶6,这就给原始素材播放带来了巨大挑战。“要把原来标清的素材放到这个特定的比例里显示播放,整个视频团队要对素材进行再修复、再拍摄,做成特殊比例的影像素材。”沙晓岚说。
沈晨也表示,如何在鸟巢搭建的巨型屏幕上呈现最好的演出效果,是主创团队从未遇到过的挑战。从进入模拟场地彩排的那一刻起,主创团队就一直在思考演员表演和主体视觉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往的操作是把主体视觉部分作为背景式内容插入,辅助演员表演,但在《伟大征程》的排演中,这种方法显然行不通。”
主创团队经过不断演练和讨论,最终形成了“当演员在表演叙事时,屏幕视觉进行辅助;当屏幕视觉进行叙事之际,演员进行辅助”的新方案,达到合二为一、巧妙融合的效果。演出中,情景交响歌舞《人民至上》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当大型运输机紧急空运医护人员和设备迅速降落、机舱门打开的画面在大屏幕中呈现时,配合着视觉画面,解放军医疗队在舞台上奔涌而出。
鸟巢场地特别大。沈晨大致算了一下,从鸟巢的备场区到舞台,跑着也要三四分钟,尽管如此,也要做到演员在上下场和候场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为了克服这个难题,从今年4月初开始,所有演员在模拟场地磨合了一个多月,不断地演练上下场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然而即便如此,进入鸟巢后还是遇到了很大困难,因为模拟场地是开放的,没有具体的环廊结构和内部建筑结构。“我们花了很大精力,每一位编导都是细致再细致地工作。”沈晨说。
此次演出的震撼效果离不开创意造型焰火的运用。据陈维亚介绍,《伟大征程》表演过程中共进行了4次焰火燃放,将鸟巢上空映照得璀璨夺目。第一次在开场盛典高潮时,场地上演员用手中道具组成的党徽与焰火相呼应;第二次是在舞蹈《开国大典》中,视频画面中出现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满天烟花打出了5个五角星的造型;第三次是在歌曲《领航》的高潮部分,舞台后部党徽伴随着焰火徐徐升起;第四次是结尾全体演员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时候,焰火燃放长达200秒。
科技助力展现动人瞬间
“守常,你看这些受苦的民众。”“仲甫兄,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正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我们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变革便有希望。”“启航”部分,在戏剧与舞蹈节目《破晓》中,演员于和伟、张桐再现了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的片段。
当他们在旋转舞台上表演时,舞台正后方的大屏幕上,再现了这一场景:阴云低垂,寒风呼啸,苦难的民众饥寒交迫。痛定思痛后,陈独秀、李大钊相约建党——演员们的热泪、粗布衣服的细节,现场观众都能一览无余。这是导演组做的一次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创新——多机位、多角度即时拍摄。
事实上,相对于空间有限的剧场舞台,在鸟巢的舞台上进行即时拍摄并同时投屏在舞台后方的大屏幕上,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伟大征程》副总导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说:“现场拍摄有一台转播车,我们瞬时剪辑并实时投屏到巨幕上,必须要用5G传输来完成。”这套流程,在她此前执导的话剧作品《狂飙》中也采用过,“但体量和操作难度远没有这么大。一个剧场才多大?这一次,我们要让现场上万名观众都能看真切”。
为此,他们组成了一个“攻坚克难小组”,由中国移动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学生与其一起进行实操练习。由于光线问题,视频测试都在夜晚进行。“我们的工作时间是晚上11点至第二天凌晨。我们组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天要亮了’。我们害怕天亮,因为这意味着这一天我们没有时间再测试了。”田沁鑫说,经过近3个月的磨合,再经过一连七天的“夜战”,他们终于在第八天解决了所有技术问题。
在《伟大征程》整场演出中,重现热门电视剧《山海情》、经典电影《上甘岭》以及遵义会议、十八洞村脱贫等场景,多处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了现场演绎,观众得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到演员的情绪,并为之感动。
《伟大征程》8000多名演职人员,来自18个省份和解放军等72家演出单位。其中,年龄最小的刚满8周岁,是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孩子马杰英;年龄最大的73岁,是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葆秀。他们来自天南海北,说着不同的方言,为着演出成功这一个共同的目标,以文艺的形式,为建党百年献上了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