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尚明
“红色陕西·圣地延安”精品线路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事变”纪念馆—西安市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铜川市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照金薛家寨革命旧址—延安市南泥湾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地景区—延安市吴起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延安市甘泉县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地旧址—延安市安塞区王家湾革命旧址—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革命旧址—延安市子长市瓦窑堡会议旧址
革命圣地延安是我久已神往的地方,那里曾经留下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革命领导人的身影和心迹。去年国庆节前夕,我终于有机会去了延安,踏上了那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亲眼看到了多年来萦绕在梦中的宝塔山和延河水。
黄土高原深邃苍茫的空旷景象,如此鲜活地展现在面前,使我心里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紧紧贴着车窗,目不转睛地俯视着窗外的景色,遥遥的,有几孔朴素的窑洞,在深谷里,带了特有的陕北风格,越来越近地来到面前,随着汽车的行进,瞬间又消逝在另一个土坡后面。
到达延安时已近黄昏,入住延安粮贸宾馆。第二天清早,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雨中乘车,来到杨家岭革命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大礼堂,透过细如游丝的雨帘,依稀感觉得到它当年的雄伟,这就是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礼堂内仍保留着当年的原貌,悬挂着会徽、红旗、标语,庄严肃穆。
在中央礼堂后面,有一排极其简陋的窑洞,每一排都带有一个院落。这里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生活和工作的旧居。1938年11月,根据战事需要,毛泽东由凤凰山麓移居到这里,在此领导了军民大生产运动,制定了渡过抗日难关的十大政策,带领干部战士开荒种地、纺花织布。旧居里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将那段历史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依次走过几个窑洞,我发现窑洞平整的墙壁上都挖有一个墙洞,墙洞里摆放着老油灯。当年那些生活和战斗在这里的革命先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读书、学习并获取前线信息,一代领袖毛泽东就是在这昏黄闪烁的灯火下,写下了《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
毛泽东旧居旁是朱德旧居。1942年5月,朱德由太行抗日前线返回延安,协助毛泽东领导抗战,着重抓边区经济建设,并写下了《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他视察工厂,踏勘荒沟,指挥359旅开赴古木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屯田,经过不到3年的奋战,开荒达26.1万亩,使一个没有人烟的荒原变成了米粮川。
在周恩来旧居小院的中间,摆放了一架旧纺车。听导游讲,当年周恩来曾带头学习纺线,他和任弼时还参加过中直机关的纺线竞赛,并以优异成绩获得“纺线能手”的称号。虽然如今展出的那架纺车不是周总理亲手使用过的,但仍然让人肃然起敬。
枣园是继杨家岭之后,中共中央辗转陕北开展工作的又一所办公旧址。在通向原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小路上,横贯着一条水渠。1940年4月29日,这条由边区建设局工程师丁仲文设计,群众集资、政府资助、八路军干部战士与当地群众共同修筑的裴庄渠建成并正式放水,渠长6公里,可灌溉枣园附近5个村庄的1400亩田地,保证了附近农民的粮食丰收,被当地群众称为“幸福渠”。
雨稍停的时候,我们刚要回转,一阵激烈的鼓点骤然响起,只见五六个陕北汉子身穿鲜艳的服装,腰束大红绸带,肩挎椭圆形的小腰鼓,正有力、急速、大起大落地挥动双臂,敲击着、跳跃着、旋舞着,呵,安塞腰鼓,这就是我倾慕已久的安塞腰鼓。我曾在一篇文章里看过对它的描写:“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冒着蒙蒙细雨,正午12点,我们终于登上了著名的宝塔山。站在宝塔山上凭栏眺望,延安的景色尽收眼底:土塬之上,群峰叠翠里,是一排排整齐的窑洞。山脚下高楼耸立,道路虽不很宽敞,却十分平坦,路旁的一排排杨柳在细雨中婀娜轻扬。屹立在宝塔山下的那座桥,不就是梦中的延河桥吗?桥下缓缓流淌着的,可曾是为革命将士洗落一身征尘的延河水?
无意中,一座烽火台从一座山岭隐约现出,映入眼帘。陕北曾经是几千年来历代帝王割据争战的地方,如今硝烟散尽,所有往事都已飘远,厚重的黄土地依然存在,雄伟的宝塔山依然巍峨,战马声嘶的年代却已成为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已然是一座风姿秀丽的小城。如今的延安人民,正发扬当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将昔日贫穷荒凉的黄土高坡建设成为和平宁静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