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6日
第06版:旅游报06版

巍巍井冈

文<刘宏江

“井冈之路·星火燎原”精品线路

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会师纪念馆—茅坪八角楼毛泽东故居—黄洋界哨口—五龙潭红军洞—小井红军烈士墓—小井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大井朱毛旧居—北山革命烈士陵园—茨坪革命旧址群—遂川县工农兵政府旧址—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巍巍井冈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光荣的山、胜利的山,是中国革命的“风水宝地”,是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的“精神家园”,也是一座“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新中国的奠基石。正是井冈山点燃的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重峦叠嶂,逶迤磅礴,有大小山峰500余座。但最峭拔险怪、撼人心魄的,还是黄洋界。“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这是毛泽东《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诗句。黄洋界也称“汪洋界”,是井冈山标志性景点之一,位于井冈山北侧,海拔1300多米,山川雄奇,地势险峻,时常雾气缥缈,白云翻腾,好似一片浩瀚的汪洋大海。这里既是欣赏美景的绝佳之地,也是扼守井冈山的一道天然屏障。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哨口,就设在这易守难攻的险要之地。

遥想当年,守卫井冈山的红军居高临下,凭险迎敌,巧妙布阵,虚实结合,以不足两个连的兵力,击溃国民党一个师四个团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粉碎了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的“会剿”。面对数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全员备战,以必胜的信念、顽强的斗志,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在这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不仅大刀、梭镖、长矛、鸟铳、土炮,连山上的竹钉、滚木、石头和噼里啪啦的鞭炮,都成了军民英勇杀敌的武器。关键时刻,唯一一门迫击炮仅有的3发炮弹,将山下的敌军临时指挥所炸毁。敌人以为主力红军回来了,吓得魂飞魄散,借着黑暗夜色仓皇逃遁。黄洋界保卫战是井冈山斗争时期我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不仅保存了井冈山红色根据地,也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志,狠狠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毛泽东在率领红军主力回师井冈山途中听到捷报后,兴奋不已,欣然挥毫,写下《西江月·井冈山》这首大气磅礴的著名辞章。这首词采用写实手法,还原黄洋界激烈的战斗场景,描绘壮阔的战争画卷,词句铿锵,力胜千钧。

“云间遥指黄洋界,风过犹闻战鼓声。”站在黄洋界哨所工事的遗址上,登临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山巅峭壁,我仿佛听到了隆隆炮声和军民的震天呐喊,仿佛看到了山谷间的冲天火光和弥漫硝烟。

井冈山上,处处留下红色遗迹。茨坪、茅坪、读书石、挑粮小道、荆竹山雷打石、朱毛会师广场,还有八角楼上不灭的灯光;大井、小井、红军洞、红军医院、大陇红色圩场、红军烈士陵园,还有一幅幅依稀可见的红军标语……

昔日井冈,今为课堂。踏上这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土地,我不仅用一双渴望的眼睛去追寻从书本上得到的井冈山红色记忆,更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体贴、去感悟井冈山丰厚而深邃的红色文化底蕴。一路参观,一路感怀。井冈山的每一个地方、每一处遗迹,都留下鲜明的红色印记,让我心潮激荡。这里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为中国革命做出过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令我永远景仰。

2021-07-06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57811.html 1 巍巍井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