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南腰界是红军长征期间在重庆境内设立的唯一省级苏维埃政权驻地。南腰界地处川黔交界、易守难攻,有特殊的战略优势,红军长征时期曾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对策应中央红军、保障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迹。
南腰界以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主体建设区为契机,将境内的红色遗迹转换成红色旅游资源,深挖红三军长征会师相关史料、遗迹、故事,立足南腰界在长征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不忘红色初心,传扬长征精神,积极建设党史研学基地,发挥革命文物的教育功能。对文物遗址进行“三原”式修缮维护,将遗迹遗址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以5A级景区标准高质量打造红军长征遗址群,助力酉阳“全域桃花源”建设,推进南腰界乡村振兴,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的酉阳样板。
昔日长征路上战略重镇
今朝红色旅游潜兴之地
酉阳南腰界地处川黔边界,东扼湘鄂,南据贵州,便于西进,加之粮食充足,人口众多,是一处兵家必争的战略重镇。长征时期,红三军进驻南腰界,成功牵制国民党部分兵力,为中央红军减轻压力,确保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1933年12月,湘鄂西中央分局在湖北大村召开会议,会议上决定红三军团向当时四川东南的酉阳、秀山、黔江、彭水转移,开展恢复党团组织、恢复政治工作机构、振兴红军的工作,创建新的根据地,保存革命实力。1934年4月,红三军在贺龙、夏曦、关向应的率领下攻克黔江、彭水、沿河,向西挺进,于1934年6月到达南腰界。红三军进驻南腰界后,驻扎在杨家寨附近,在南腰界余家桶子大院内设立司令部,在老街上设立警卫连、通讯排、后勤部、修械所、红军医院等机构。1934年8月,南腰界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在贺龙的带领下,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消灭当地反动力量,努力发展粮食生产。接应经由湖南、贵州向西迁移的红六军团,两军在南腰界顺利完成会师。随后转战川黔边区,有力地策应和支援了红军的战略和长征,成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
红军在南腰界播下了革命火种,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和革命故事。目前,南腰界仍保存着红三军司令部旧址、《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题刻处、红军街、红军医院旧址、红三军宣传队旧址、红军寨、红军井等革命遗址共56处。南腰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还自发集资修建了纪念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的纪念塔,纪念长征时期的革命精神,传承军民一心的红色基因。拥有丰富红色资源的南腰界,随着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兴起,也成了一处具有潜力的旅游目的地。
“三原”式维护修缮
为红色文化保存本真底色
军街,依然是当年石板街的原貌,街上有红军原来的油印室、通讯部、宣传部等,不少已成为私人产权,当地政府通过回购一批文物进行修缮保护后,再用于旅游开发,达到文物活化利用的目的。“一寨”杨家寨中的红军大学目前正在抢救性维护,请来当地的老匠人以原工艺修复房梁、门窗等,并刷上桐油防止虫蛀。
在长征时期,南腰界群众为了把红军书写的标语和革命纪念物品保存下来,他们用加了盐的石灰水填写标语,再用黄泥覆盖,或用木炭、锅烟涂抹,使得《中国共产党十大政纲》等红军标语完好保存至今。为了保护党旗,南腰界群众将它藏在一座隐蔽的土地庙神像之下,直至革命胜利后才上交国家。这些事迹代代相传,感召着今天的南腰界群众自发参与到保护红色遗迹的行动中来。每年清明、七一、八一等节点,南腰界群众都会自发到红军烈士墓敬献花圈,表达纪念之情。
走进南腰界老街,随处可见保留着传统土家族风貌的老建筑,不少正是当年红军长征留下的遗迹。如今,南腰界正加紧革命文物普查,摸清资源底数,统一养护管理。对部分红色遗迹的修缮维护,南腰界在保护措施上采取了独有的原址、原材料、原工艺的“三原式”抢救性维护。由于一些遗迹建筑在当年修建时大多就地取材,因此在修缮时选用原材料,在遗迹原址上以原工艺对文物遗迹进行修复,力求保持原貌,修旧如旧。
“一馆、一街、一寨”是南腰界的核心红色景点。“一馆”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司令部旧址,目前石木结构的吊脚楼院保存完好,复原展陈了当年红三军参谋处、通讯科、会议室、警卫班和湘鄂西中央分局办公室等场景。馆外围墙上红军在当年大坝祠堂一战时写下的“活捉冉瑞廷,替为革命而牺牲的工农红军复仇”的标语,至今清晰可见。“一街”红
助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高品质建设
以5A级景区为目标奠基高质量发展
酉阳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主体建设区之一,为联动黔江、石柱、秀山、彭水等区县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辐射区文旅融合的高品质打造,酉阳创新采用“2+3”阶梯式发展模式。
据酉阳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是指用两年时间将南腰界红军长征遗址群创建成4A级景区,同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3’是用3年时间申报创建5A级景区。我们预计将在2022年全面完成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展陈、消防等工作,2023年以前全面完成南腰界所有文物的修缮和保护利用工作,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阶梯式发展打造南腰界红色旅游品牌。”
目前,南腰界正加紧建设红色旅游公路,完善景区与外界的交通联系,以5A级景区的高标准,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的建设,促进“商、养、学、闲、情、奇”的发展,加快景区提档升级。南腰界还在红色文化的挖掘上深度发力,整理红色故事200多条,开展多种研学活动,编印《酉阳南腰界革命根据地资料汇编》,红色文化让南腰界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今年以来,红色旅游逐渐升温,南腰界以红三军司令部旧址为中心,辐射周边贵州、湖南、四川等地,今年2—6月共接待参观游客4.58万人次,是去年全年的366.4%。其中团队数1500余个,举行宣誓活动近1400场次,充分地发挥了红色资源的政治功能和经济价值。
红色文化+旅游
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精品基地,赓续红色血脉
南腰界立足红色研学基地优势,保护利用红军大学等遗址,打造武陵山区党建研学基地,把握当前研学旅游发展新趋势,发展具备互动性、体验性、新颖性的新研学,充分利用南腰界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教育资源,推出研学团建旅游品牌。南腰界厚植红色文化,深化长征历史研究,发挥革命文物教育功能,让革命文物成为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让红色精神在这片土地代代传承。
另一方面,南腰界充分利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契机,探索实现红色旅游+产业模式,打造旅游新业态。南腰界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引领,与在地文化相结合,将长征历史和杨家寨古村落保护相结合、“三
原”式修复工艺和非遗技艺相融汇,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研发红色新文创、乡村新特产,发展红军街红色文化特色民宿、商业街、红军井、红军食堂特色餐饮等新旅游商业模式,丰富旅游内容,发展旅游业态。
南腰界以红色文化促进红色旅游,用红色旅游带动乡村产业发展,联动龙潭古镇,打通酉阳红色精品旅游路线,积极发挥旅游新业态在就业增加、农民增收、新村建设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打造乡村振兴的国家级样板。
积极融入武陵山片区 加速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南腰界地处武陵山区旅游业发展重要区域。红色旅游资源与酉阳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形成补充,融入酉阳全域旅游,成为酉阳精品旅游线上的重要一站。酉阳打造的“大交通”网络中,在南腰界兴建了一批景区道路、晓景互通高速,联动湖南、贵州两省的红色景区,串起武陵山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成全国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另外连线凤凰、张家界、梵净山、遵义等知名旅游产品,实现5A级景区之间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产品打造、客源互送,推出武陵山区文化和旅游品牌。
近年来,酉阳围绕“全域桃花源,康养度假地”的主题定位,构建了“一域十景”的旅游产业格局,同时打出“酉阳乡村艺术季”“龚滩古镇民谣音乐季”等旅游新品牌,提升了酉阳旅游的知名度。红色为根,文旅融合,因红色旅游而兴的南腰界,将助力酉阳“全域桃花源”旅游体系新格局的形成。 (姜蕴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