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陈静
夏至已至,被誉为“中国最美公路”之一的新疆独库公路告别半年多“雪藏”,部分路段(库车县至新源县那拉提路段)恢复通车,迎来自驾车旅游热潮。独库公路有280多公里路段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崇山峻岭、深川峡谷中,雪山、峡谷、河流、草原、湿地等多样风景让人目不暇接。
无独有偶,近段时间以来,多条旅游公路频频在网络上走红:行道线用红黄蓝三色喷涂的“彩虹路”——江苏溧阳1号公路被众多网友争相“打卡”,网友评价说,溧阳山清水秀,行驶在这条公路之上,每一段路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景,脚下的路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海南万宁的滨海旅游公路,串联起石梅湾、南燕湾、神州半岛、老爷海、乌场港等众多海湾美景,有近一半路程可以看到大海,无人机拍摄的该路照片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今年五一正式启用的山东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一段“开车行至其间,左侧峰峦起伏,右侧碧波浩瀚,看得见潮起浪涌,闻得见草木芬芳”的视频及图文,在全网热播,成为威海文化和旅游的新IP。
随着自驾游的火热,各地加大旅游公路的建设,一路串起百景,一线连起百村,有效带动了区域环境整治和沿线城乡经济的发展。多地的旅游公路不仅成为一条生态路,还成为当地百姓的致富路和幸福路。
旅游公路发展势头正猛
中国旅游车船协会前不久发布的《中国自驾车、旅居车与露营旅游发展报告(2020-2021)》显示,2020年,我国自驾游规模为22.4亿人次,占国内出游总人数的77.8%,比2019年增长了14%。从2007年开始,全国自驾游占国内出游总人数比例连续4年超过60%。
自驾游离不开良好的交通环境,随着促进交旅融合多项政策的不断出台,各地愈发重视旅游公路的建设,并涌现出许多著名旅游公路,如环青海湖公路、川滇大环线、草原天路(张北草原)、海南环岛公路、国道318、独库公路、贵州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等。“旅游公路已经成为旅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环境中心主任孔亚平说,
“近几年在交通行业,旅游公路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旅游公路建设通常也是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项目。”中国交通企业管理协会交旅融合发展分会秘书长奚乐夫表示,从全国来看,在旅游公路的建设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比如,浙江出台了《加快推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意见》,明确了以“美丽公路+特色经济”“美丽公路+乡村旅游”“美丽公路+历史人文”等创建模式,千岛湖淳杨线、淳开线等是浙江省旅游公路建设工程的代表;山西交通运输系统提出了建设黄河、长城、太行山“三大板块”旅游公路,制定了《山西省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规划纲要(2018-2027年)》……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根据地方特色发展旅游公路的模式。
各地争相发力旅游公路建设,与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支持分不开。在孔亚平看来,近几年,交通运输部门与文化和旅游部门等共同出台的文件及相关政策都将交旅融合作为重点任务列出,且细化到诸多具体内容:构建“快进慢游”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旅游公路旅游风景道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交通枢纽服务设施等的旅游功能、开拓新型交通旅游产品、创新旅游运输和智慧功能、保障旅游公路建设资金需求……“从国家层面到行业层面,都认为交旅融合在创造新动能方面大有可为。这些政策为各地开拓交旅融合新业态、加大旅游公路建设打上了强心针。”孔亚平说。
什么样的旅游公路最受欢迎
一条成功的旅游公路包含哪些元素?
——公路沿线具有“美景”旅游价值。“以往,社会各界对旅游公路的界定是比较模糊的。有不少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旅游公路究竟是服务旅游的公路还是自身具有旅游价值的公路?”奚乐夫说,从最近几年旅游公路的发展来看,研究者更倾向于将其定义为自身具有旅游价值的公路。“因此,成为较成功的旅游公路,首先要具备旅游价值。旅游公路要成为地标或者网红打卡地,首先需要提炼出明确的旅游特征和要素,让公路本身成为旅游的景点,而不是仅仅通往景点的公路。”
——旅游公路串联周边以路带景。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总长度1001公里,珠链般串起全境山海相拥、岛湾相映的旖旎滨海风光,途经了46个镇街、400余个特色乡村、194处民宿,把威海市90%以上的旅游资源汇集成线。沿途首批推出孙家疃·哈雷驿站等12家驿站,按照“一站一文化、一站一内涵、一站一特色”的设计理念,不仅具备完善的休憩、导航、咨询等旅游集散服务功能,本身也是个性化的特色旅游产品。
——增加基础设施让“路”“景”结合。记者还观察到,除了颜值亮眼,多条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公路还具备了服务好、便利性高、注重人性化的特点。比如,独库公路不断提档升级,增加沿线基础设施建设让“路”与“景”紧密结合,大量游客口碑相传,高峰期单日通行车辆过万。记者了解到,独库公路沿线有33个停车区、1500个停车位、19处环保公厕、21个垃圾箱、70个垃圾桶。其中,库车段10个停车场、5个厕所及50多个基站已全部投运,彻底解决了游客上厕所难、停车难、加油难、通信信号不畅的问题,让旅游更安全、更有序、更便捷、更舒心。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旅游公路在选线、设计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旅游体验,要最大可能满足游客途中欣赏风景的需求;在规划公路旅游体系方面,要做到平衡“交旅”、串联周边、带状引领,从而带动整个沿线城镇和乡村、区域发展;在游憩设施设计方面,要实现设计人性化、使用公益化、效益延伸化。
孔亚平则表示,当前,自驾游市场是旅游公路最主要的使用市场。“自驾群体以中青年为主,他们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且多以朋友、情侣、亲子、家庭等为单位群体性出游,更加追求一种自由化、个性化的旅游方式,注重出行品质和旅途体验。所以,需求端对旅游公路规划者、建设者提出的最大的要求就是要保留且提升过程中愉悦的旅途体验感。”
规划建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旅游公路兼具交通与旅游双重功能,交旅融合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但目前,有不少专家认为,各地在建设旅游公路时还应厘清一些概念及误区。
在孔亚平看来,近5年来,一些地方建设旅游公路走入“千路一面”的误区,其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人们对于行进在路上愉悦的体验感。孔亚平表示,建设者不能简单地认为,增加一条红色的自行车道就可以称之为旅游公路了;建设诸多大体量的旅游公路驿站就可以“坐收盈利”了;在公路沿线开发形形色色的旅游区、度假区就认为会“门庭若市”了。“在互联网席卷全球、人人都是传播者的今天,如果实地的体验无法给旅游者带来愉悦感受,那么,旅游公路建设是失败的。”
奚乐夫说,当前,旅游公路建设实践中普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养管、重人工轻自然、重交通轻拓展、重实体轻文化”的现象,这些都是未来旅游公路在建设开发和后期运营养护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交交旅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帅则认为,从过去两年多的交旅融合实践来看,目前旅游公路建设的主要问题和难点集中在新建设施利用率偏低、对道路沿线区域产业发展带动力偏弱、“建管养运”一体化资金供应不足三个方面。“尤其是在管养阶段,资金筹措较为困难。”他建议,未来旅游公路的建设发展,应着重加强五个“转变”,即从单纯满足旅游交通运输功能向综合考虑沿线资源特质转变,从公路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从单一系统向综合系统转变,从“以车为本”向“车路协同、以人为本”转变,从“旅游公路”向“公路旅游”转变。
此外,专家提醒,旅游公路建设是有门槛的。在规划、建设和开发时应基于旅游价值进行评价和筛选,进行分类分级,不能盲目地全盘旅游化。“对自身禀赋极高的公路,应重点进行旅游化建设或改造;对旅游交通量较大的公路路段,宜加强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的拓展;而对普通公路路段,保障人们的一般性需求即可。这样既能保证满足人们对公路路段旅游功能的需求,又能避免全盘旅游化带来的投入浪费和广泛但粗糙的效果。”孔亚平说。
值得注意的是,开发者、建设者还应站在行政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在保证旅游者体验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产生优良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衡投资和收益,项目的建设能真正为当地百姓、政府和企业带来正面效益,实现多赢,保证项目可持续发展。孔亚平说:“多地除了把旅游公路建成艺术范儿的网红路,还应将其建成乡村振兴的样板路、管理运营的创新路、发展全域旅游的黄金路,这是值得借鉴的。”
有缤纷花海引人入胜,有渔舟唱晚悠然意境,有乡间阡陌静谧悠远……在旅游公路上,游客期待着更美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