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24日
第01版:旅游报01版

百牛渡江 蓬安旅游“牛”起来

□ 本报记者 白骅

“我最自豪的事就是‘吹牛’,把蓬安牛‘吹’到全国各地。”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油房沟村的老支书王元国的一席话引发了记者的兴趣。

原来,王元国说的“牛”是当地的一道奇景“百牛渡江”。蓬安地处嘉陵江流域,是汉朝大辞赋家司马相如的故乡,每年4月底开始,油房沟村的上百头水牛每天早上浩浩荡荡游向江心小岛吃草,日落时分返回,吸引不少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观看。

自2010年以来,每年4月下旬到国庆假期前夕,“百牛渡江”生态奇观能为油房沟村带来近800万元的旅游收入。作为“百牛渡江”旅游项目的发起人、见证者和参与者,王元国对于农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有着深刻感受。

“我们这里是‘两山夹一沟’,油房沟村就在磨盘山和大石岩之间。”王元国介绍,嘉陵江中的太阳岛和月亮岛土地肥沃,优质油菜种植曾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2000年,马回水电站建成蓄水,江水上涨,村民无法上岛种庄稼。这让油房沟村的发展之路遇到困难,受到影响。

2009年,听说蓬安县的“嘉陵第一桑梓”正在争创4A级景区,油房沟村领导班子意识到,发展旅游可能是个摘掉穷帽子的好机会。

在一次考察浙江某遛马场时,王元国得知游客骑马半小时收费20元。想到油房沟村依山傍水,有养水牛的传统,便号召村民建设遛牛场,开发牛拉车等项目,发展旅游业。

建设遛牛场需要近20万元的启动资金,村里拿不出这笔钱。“既然没钱修场地,那就做个没本儿的生意。”时任蓬安县相如镇党委书记李运明建议,把牛集中起来,让城里人看奇观。随即,王元国就对村里的牛作了摸底,17户养了68头牛。

王元国让村民们上午赶着牛集体过江,下午集体归栏,吸引不少游客来观看和拍摄牛渡江的景观。随着“百牛渡江”的名头越叫越响,有游客提出质疑:“我仔细数过了,这哪有100头牛?”为解决这一问题,油房沟村专门成立了养牛合作社,5头牛为一股,年底分红。同时,给村民每天发放5元赶牛费,17户村民自己排班赶牛,吃上了旅游饭。

经过长时间训练,头牛学会了带领上百头牛一起往返于油房沟村和太阳岛之间。许多游客观看后惊呼:“从没看到过这么多牛一起过江,真的太牛了。”

2010年,蓬安县将“百牛渡江”作为农旅融合发展的重点项目来打造,由旅游公司统一规划、打造“百牛渡江”旅游景区,并与重庆、成都、西安等地的旅行社签订合作协议,“百牛渡江”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

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修建了望江楼、牛文化广场、牛文化展览馆等,修缮了油房沟村级码头、太阳岛旅游码头,搞起了水上旅游。与此同时,当地村民陆续开起了农家乐。

旅游业发展吸引了社会资金投入,带动了土地流转,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大大拓宽了村民的收入来源。

“我现在不赶牛了,和别人合伙买了几条游船,搞水上旅游。”油房沟村村民李海波说,“旺季时,每天能有上千元的收入。”

随着油房沟村“百牛渡江”品牌影响力逐步提升,当地的牛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延伸。从传统养牛到发展旅游业,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油房沟村也因此成为四川省“四好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从2010年到现在,历经11年的发展,“百牛渡江”已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我‘吹牛’吹够了,未来要靠年轻人了。”今年已70岁的王元国感慨地说,“油房沟村的改变,记录了一代人求富求变的探索。希望更多蓬安人吃上旅游饭,搭上旅游经济发展的快车。”

2021-06-24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6652.html 1 百牛渡江 蓬安旅游“牛”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