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赟鹏 本报记者 张陇堂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期间来到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他强调,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为打通国际援助路线、建立河西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第五军血战高台,谱写了红西路军战斗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形成了红西路军精神。
近年来,高台县在保护好红色资源的基础上,汲取革命先辈奋勇向前为人民谋幸福的精神力量,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红色记忆博物馆、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等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形成红色文化与旅游、党性教育等融合创新发展新局面。
红色文化放光辉
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再现了当年红西路军英勇奋战、血决祁连的那段历程。纪念馆内有一棵仿真大槐树,原型曾在高台县人民政府广场上,被当地百姓称为“红军槐”。1937年,在血战高台中,一名张姓男护士长因痛斥马家军暴行,被活活钉死在古槐树上。像这样用实物原型讲述的红色故事在纪念馆内有很多。纪念馆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手段,真实、准确、完整地将这段历史生动再现,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深入了解红西路军的光辉历史。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讲解员石琳介绍,园内掩埋着红西路军转战河西、血战高台壮烈牺牲的3000名左右革命先烈的忠骨。纪念馆占地面积260亩,馆藏文物223件。“纪念馆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日均接待量达3000人次以上。”
在高台红色记忆博物馆,5万枚毛泽东像章、近百尊毛泽东塑像和30多幅油画及红色藏品,向人们展示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成为高台县重要的党性教育实践基地。
据统计,目前高台县共登记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单体129个,涵盖建筑设施、历史遗迹、人文活动等三类,其中人文活动类资源是高台县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主体。高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盛兴荣说:“从分布情况看,全县红色文化和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在城关镇、巷道镇等,更容易实现资源整合开发和旅游线路规划。”
红色高台迎发展
“结合全县红色资源禀赋和旅游业发展现状,高台县把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纳入全县旅游总体规划进行布局,计划通过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加快培育壮大红色旅游产业,充分完善红色旅游网络,倾力打造红色基因传承精品平台,努力将高台县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红色旅游强县和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大县。”盛兴荣说。
如今,高台县正在有序推进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基地,涵盖红色基因传承基地、红西路军主题公园、红色文化商贸街、红色文化博览园、河西红色文化体验景区、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红色旅游小镇、国防教育主题公园八大功能板块的红色文化旅游“1+8”项目。在此过程中,高台县文化和旅游企业积极发力,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策划红色旅游产品、线路、活动等,让更多游客走进高台,感悟历史、缅怀先烈。
甘肃西部红色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蒋成爱说,公司基于高台县的红色资源,策划开发了以“十个一”为主要内容的“红色高台·初心忆站”主题教育体验培训活动,让游客接受红色洗礼。
据了解,2021年1月至4月,高台县共接待游客99.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4亿元,其中,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接待游客24.47万人次。
红色旅游惠民生
近日,高台县黑泉镇定安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君带领100多名党员参加了“红色高台·初心忆站”主题教育体验培训活动。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高台人,王文君对这几年当地的旅游发展有着深刻感受:“以前感觉来县城的外地游客并不多,自2019年之后到高台瞻仰先烈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县城的餐馆都坐满了游客。”
游客量的大幅增加,助推了高台县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更多的高台百姓提供了增收途径。在高台县“红军营”里工作的王亚菲,曾经因为家人伤病而欠下外债。现今,她一边销售自家制作的“鏊馍”,一边在“红军营”工作赚钱,不仅还清了外债,还将自家的房屋翻整一新。
“我们的目的是通过着力打造‘红色+乡村’‘红色+民俗’‘红色+文创’‘红色+研学’等复合型旅游产品,在各景区景点补充完善各类主题项目,逐步实现红色文化与传统观光、生态休闲、户外运动、亲子教育、农事体验、科普研学等业态有机融合,带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让百姓的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盛兴荣说。
下一步,高台县将通过举办红色文化旅游艺术节、红色高雅艺术音乐节、红色文创产品大赛等活动凝聚人气,不断拓宽和延伸产业链,助推旅游经济持续发展,为群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百姓共享红色旅游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