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学
用“巍巍青山,壁立千仞”来形容重庆建筑群的特点实不为过。山地、丘陵为主的地表构造,赋予了巴渝重庆“山城”之称。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运用智慧,在山崖峭壁间构筑生活空间,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城市典范。这里有“上天入地”的轨道交通,有热辣似火的重庆小面,更有代表性的便是那仿若羊肠的山城步道,俨然已成为老重庆历史文化和山水特色的重要缩影。
从渝中区第三步道入口起始,我们踏着青砖石板拾级而上,慢慢揭开一块传统风物厚重的帘幕。这条小道依山而建、沿崖而筑,呈带状分布,静居在现代城市一隅,散发着浓郁的老山城风味。它活像是时间的“结界”,区分着繁华的现代都市和古朴的旧时民居。
步道入口一侧的小吃店烟火气十足,手工作坊、精致画坊等特色坊店鳞次栉比,充满文艺气息。有些店门上,大红春联尚未揭去。步道另一侧临江,壁沿挂满红灯笼,传统文化同现代元素在此和谐相生,别有风味。此段名为天灯街,因1900年法国传教士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而得名。巷壁上,涂鸦栩栩如生,画面或为顽童互逐、猫狗闲戏,或为老汉博弈、众人乘凉,引人梦回童年。
路过厚庐时,我眼前一亮,当即辨出这座古色古香的民居是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这里原为抗战时期军事将领的官邸,多年来由市民居住,后开发为传统风貌保护景点之一。分布于另一区域的“长乐永康”和“亦庐”两扇石朝门建于清代,上头的字迹已部分风化,只剩残破的墙皮,仍在诉说着往日繁华。残旧而有致的灰色砖房,镌刻着时代风霜,紧紧连叠在一起。茂盛的黄桷树与破败的巷墙已融为一体。它们的话语与心事,只有步履款款的有心人才能领会。
最大的震撼,源于那处重庆中医学校旧址废墟,其前身是重庆开埠后,法国人创建的“仁爱堂医院”。几经风雨,这幢典型的欧式建筑现已湮灭为陈迹,只有沧桑的罗马柱和雕花,还依稀残留着香榭丽舍大道的味道。
如今,白晶菊、金鱼草等四处盛开,一簇一簇的,呈团状放肆生长。不远处,一条艳丽玫瑰形成的“瀑布”从二楼空窗倾泻下来,红彤彤的色彩激活了这片废墟。尽管这里瓦砾遍地、断壁残垣,但不妨碍生命的种子按时从泥地发芽、开苞、绽放。此刻,我不再固执地认为这是灰败的仁爱堂旧址。相反,它是一座美丽的青春花园,虽出生于凌乱荒野,却依旧饱含生命之光。
栈道靠崖壁一侧,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重庆古城墙。远远望去,长江大桥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仿佛这座城市的血液循环,一刻未曾停止。长江未到汛期时,中间裸露的沙洲还清晰可见。谁也不会想到,那乱草丛生的浅浅江滩,竟是重庆最早的民航机场旧址。
黄昏降临。对面江岸,华灯初上。缤纷的灯光将青山民居的轮廓完整地勾勒出来,显得格外壮丽。和煦的风从身旁徐徐吹过,我的思绪悄然游离体外,那思绪,有关这座山城的过去和未来。
鼻翼翕动,柴米油盐的烟火味儿渐渐从四处升腾起来。“你消了夜没得?”(你吃夜宵了吗?)路边的大爷大婶照面聊道。热情有趣的巴渝方言突然将我拉出思维秘境。这条山城步道是如何连接古今时空的,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幸福安康,有家可栖,有梦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