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城市记忆,唤醒古镇乡愁,到国家级非遗“董永传说”董永老家——董家垛体验原汁原味的农耕文化,在汉潮街看仙凡沉浸式演出;到承载千年记忆的犁木街,感受古风今韵的民俗风情,去碧水清波的蚌蜒河畔,徜徉缤纷绚丽的五彩花海……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实施,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旅游发展形成新格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的东台西溪,洗涤心中的浮躁,感受乡村野趣、田园牧歌。
东台西溪重点挖掘乡村文化、民俗风情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农业”,用好优美的生态环境造福百姓,用传统的东台老味道诠释一段乡愁,吸引企业和商家入驻西溪,让居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享受幸福小康生活。
“绿色生态” 诗意栖居生活
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位于东台城西郊,古运盐河畔的古镇西溪,怀抱太平洋西岸大片滩涂湿地,为两淮海盐文化的兴盛地,被誉为“天下海盐仓”。串场河曾串起13个场,沿岸撒落着大大小小的盐场,宛如一条绸带,哺育了一方百姓,承载了独特的城市记忆。
近年来,东台西溪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串场河整治工作,让“母亲河”焕发新的光彩活力。广大百姓主动积极参与串场河整治这项民生工程建设,穿着救生衣,撑着小船,沿河清理垃圾,净化水质,共同打理生态宜居美好家园。
经过清理打造,串场河河水清亮,杨柳依依,水鸟栖息,鸥鹭翱翔,野鸭逐浪,“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旅游带,筑起绿色生态屏障,搭起串场河绿色旅游风光长廊。
为突出串场河水清岸畅的生态特色,更好地展现千年古镇水生态原貌,东台西溪策划设计从海春塔苑到三里路的水上游船游览线路,从西溪景区到东台主城区,串场河怀抱海春轩塔,穿过千年古镇,缓缓流淌。轻舟画舫,风光迤逦,“母亲河”青春焕发,再现千年繁华之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的宝贵财富。在整治串场河环境的同时,东台西溪依托景区发展,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等为主攻方向,持续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景区5个村居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推动西溪“景、产、人、文”融合发展,让村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民俗百艺” 留住乡愁记忆
董家垛,一栋栋草顶泥墙的房屋还原了传说中的董永家园,李记纸铺、轮车作坊、铁匠铺、制陶铺和竹制品店等传统手工艺展示,重现了“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田园生活。在董家打铁铺前,景区工作人员穿着演出服,挥着铁锤敲打通红的铁件,给游客展示打铁技艺,游人纷纷在炉火前合影,记录下这充满力量的老手艺。董家垛的篾器加工、陶艺展示、“豆腐脑”制作等一项项古法技艺展演,让游客流连忘返。
古镇西溪三曹村的船娘队伍每天清晨都会跳上小船,摇起船橹,行驶在晏溪河上。三曹村的船娘队伍目前已有10多人,她们是一个个深谙水性的“渔家姑娘”,在浪漫诗意的晏溪河上,为游客讲述东台西溪的传说。
无论是董家垛的铁匠,还是晏溪河的船娘,都为游客描绘了一幅幅写满乡愁的美丽画卷。这背后,是东台西溪对当地文化的精心打磨。得益于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东台西溪以爱情文化为主线,海盐文化、孝贤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传承融合,将不同朝代、不同群体的人文特色集中呈现。
晏溪河两岸的古民居,再现了千年犁木街的繁华景象,行走在犁木街头,老街道、老水系、盐仓监、八字桥、城隍庙、古民居、小画舫等文化景观一一呈现,游客可以乘坐画舫,来一场水上婚礼,亦可以看古桥流水,感受犁木街海盐文化、农耕文化、市井文化、民俗文化的魅力。草市街上,100多种特色小吃汇聚于此,除了黄桂柿子饼、西安卤汁凉粉、羊肉烩面、玉带糕等名小吃,还不乏东台鱼汤面、上海生煎、无锡小笼包、道口烧鸡、盱眙龙虾等非遗美食。在东台鱼汤面馆,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面,看茶艺表演,听古筝声声,视觉、味觉、听觉的盛宴打动人心。
传统文化和老手艺扮靓了西溪景区,吸引了游人,也让诗情画意的乡村既有颜值,又充满内涵。
“承古推新” 延续千年文脉
“七仙女”身着彩衣从天而降,300匹锦缎腾空而起,观众席上方天女散花,董永和“七仙女”乘着凤凰幸福而归……每晚8点,原创爱情传说大戏《天仙缘》实景演出在董永七仙女文化园水上舞台上演。该演出以爱情传说及孝贤文化为载体,现实和神话相结合,为游客带来集自然景观、现代化高科技、声光电、空中威亚与歌舞表演于一体的综合式视听盛宴。
《天仙缘》是“董永传说”和海盐文化的虚实结合,见证了西溪海春轩塔到条子泥世界遗产地海岸线的变迁,是世遗文化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西溪景区承古推新,通过推出“董哥哥&仙仙妹”IP形象、打造《天仙缘》演艺、策划“寻仙缘”沉浸式夜游,以及打造节庆品牌“东方情人节,东台七夕节”和草莓音乐节、西溪古镇青年交友联谊会等方式,用现代语言表达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入夜,西溪景区人头攒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热情不减,他们或赏《天仙缘》实景夜间大秀,或逛草市街夜市、探逅海酒吧街、住犁木街民宿、品味里下河的东台味道。而景区打造的“寻仙缘”夜游项目将于2021年七夕推出,将带来3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夜色下的西溪,游客住下来,小船划起来,小曲唱起来,小酒喝起来,当地的百姓也越来越富裕。
叫响“天仙缘”品牌,东台西溪文化的力量已浸润西溪日常,东台鱼汤面吸引了上海、南京、镇江等地食客打卡,兴建的陈皮酒体验式酒馆,将源于北宋范仲淹等所制的孝母药酒呈现;东台发绣巧夺天工的技艺让人感叹不已。
“农旅融合” 助力乡村振兴
徜徉在东台西溪西郊村的虞美人花海,大片的虞美人花争奇斗艳,鲜艳的红像打翻的颜料盘,漫地遍野,宛如藏在一片翡翠里的一颗颗红宝石。蚌蜒河边,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或徜徉花海尽情观赏美景,或驻足拍照留影,呈现一幅人在景中、景在眼中的和谐画面。游客镜头中绚丽的景色,亦成为许多村民致富的来源。
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结合“强村富民”三年行动计划,东台西溪积极推动景区土地流转,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加强村居联动,大力发展“旅游+农业”,壮大村居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影视”,推出《天仙缘》实景演出、影视剧拍摄,为村民提供临时演员、后勤服务等就业岗位;精心打造集传统民俗展示、美丽田园游憩民宿休闲体验、花海漫游乐享于一体的精品民宿项目;烟火气浓郁的草市街,吸引近百家非遗项目入驻,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培养村民种花、养花,规划建设千亩花海项目,发展采摘、垂钓等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旅融合。
随着植物园生态采摘、农家乐、民宿等一系列 “旅游+”新业态的落地,越来越多的西溪本地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当地居民有了稳定的收入,找到自身的价值,收获满满的喜悦。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施行,为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接下来,西溪景区将继续坚持“城市休闲客厅”的定位,精准施策,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推动南北融合和产城融合,让东台西溪的美丽乡村处处有景色,季季有颜色,谱写“农村美”新篇章。
(赵峰旻 许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