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1日
第05版:旅游报05版

自在兰州 乐享非遗

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今年,兰州市将继续完善项目名录建设和传承人队伍建设、研究编纂资料,做好非遗保存工作、完善保护制度,做好非遗传承工作、注重展览展演,做好非遗传播工作、充分挖掘开发,做好非遗利用工作,强化队伍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守护兰州历史文脉,让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惠及人民群众。

兰州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舞已有几百年历史,相传明朝大将徐达奉命西征,久攻兰州王保保城不下,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池,百姓赞美此鼓为“太平鼓”。兰州太平鼓为圆筒形,鼓身高70厘米,鼓面45厘米,双面蒙牛皮,绘有二龙戏珠等图案;鼓带较长,可挎在肩上,鼓身垂于脚面与膝盖之间,鼓手为古代武士打扮,一律头戴英雄帽,身穿皂隶服,击打时人鼓合一,气势雄浑。鼓队一般以牙旗作指挥,锣跋击节,鼓队有24至48人不等,有时多达百余人。传统阵法有双飞燕子阵、四门兜底阵、铁绳奎子阵、一字长蛇阵、将军不下马等。

在兰州的春节社火中,太平鼓因阵势大、表演性强、参与人数多等特点,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新时期以来,兰州太平鼓自参加1989年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国际锣鼓节”和第十一届“亚运会”等重大赛事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提高,赢得了“天下第一鼓”的美誉,其后多次应邀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并两次荣获“太阳神鸟”金奖。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魏永宏成立的兰州永宏太平鼓有限责任公司,下辖兰州永宏太平鼓艺术团和兰州太平鼓制作加工中心,形成了集表演、生产销售太平鼓及服装道具、开发以太平鼓为主题的旅游纪念品于一体的产业链,并向全国辐射,为推动兰州太平鼓的传播和弘扬做出了积极贡献。

高跷(苦水高高跷)

永登苦水高高跷,是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传统节目,从元末明初开始到现在,已有近700年的历史。苦水高高跷跷腿高度达3米至3.3米,加上表演者的身高,苦水高高跷可达4.7米至5米。跷杆采用松木,表演者用绳子把脚绑在脚蹬上,使脚腿与跷腿联为一体,行动自如。苦水高高跷主要以传统秦腔本戏为主要表演内容,表演时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排上长队,“凌空飞舞”,充满刺激。踩高跷的人数多少由剧中人物多少决定。苦水高高跷及“二月二”龙抬头社火,共举办4天。第一天正月三十迎神;第二天傩社火表演队练踩高高跷,分配角色,有天将、神帅、王朝、马汉等;第三天高高跷社火出街游行,场面十分热闹;第四天是社火收场之日,举行倒幡杆与倒踩表杆仪式。苦水高高跷在每年兰州春节文化庙会上也多有展示。目前,苦水镇能够表演高高跷的人多达上百人,且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2010年,苦水街村建成苦水高高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项目的训练、传承提供了保障。

兰州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

兰州水车又叫天车、翻车、灌车、老虎车,自明嘉靖年间,即公元1556年由段续发明了适合于本地使用的黄河水车,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兰州水车是一种利用黄河水流自然冲击力的水利设施,小者直径十七八米,大者20多米,辐条尽头装有刮板,刮板间安装有等距斜挂的长方形水斗,有单辆车、双辆车和多辆车等类型,一辆水车可灌溉农田七、八百亩。明末以后,大水车在黄河流域的兰州、皋兰、榆中、靖远、银川得到了广泛使用,促进了这些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古代的“自来水工程”。1952年,兰州黄河岸边仍有水车252辆。自电力灌溉技术普遍应用后,水车逐年减少,制作者后继乏人,面临濒危状况,对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进行保护已成为重要任务。现在兰州黄河水车的实用功能已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一种文化产品和旅游景观,如兰州水车园就是兰州的著名文化和旅游景区,观赏水车、景观水车、微型水车的制作,已形成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品类型。

兰州鼓子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是流行于兰州地区、以兰州方言为语音行腔、有较完整体系的一个曲艺品种。一般采用伴奏演唱和自弹自唱形式。兰州鼓子的产生及其形成的历史年代有宋元、明清、清代3种说法,以清代说较为合理。兰州鼓子曲牌丰富、唱腔优美、风格高雅、韵味悠长,乡土气息浓厚。从声腔上来讲,可分为平调、鼓子、越调3种。平调多为单支的小令和大曲;鼓子腔是由鼓子头加若干曲牌再加鼓子尾联缀而成;越调腔则是由越调加若干曲牌再加越尾联缀而成。各种曲牌都有其特点,可以表达不同人物的不同情绪,如“边关调”的悲壮,“北宫调”的凄凉;“紧诉”的热烈紧张,“慢诉”的舒缓轻快;“石榴花”和“倒推桨”的抒情婉转,“金钱调”和“剪靛花”的喜悦平和,“罗江怨”“叠断桥”的忧郁悲伤……真是千啼百啭,各尽其工。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扬琴、古筝、二胡为辅。目前演唱的传统曲目有上百首之多,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赞颂祝贺之词,二是咏物写景之言,三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在传承过程中,鼓子艺人紧扣时代脉搏,创作了《江姐》《庆回归》《金城赞》等曲目,使兰州鼓子适应新形势,焕发出新的生机。

2021-06-1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6392.html 1 自在兰州 乐享非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