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鹏举
文化和旅游部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把持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一手抓服务质量监管不放松,夯实发展基础,一手抓优质服务促进不动摇,提升质量标准,积极服务于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以高质量旅游服务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立足于活跃的国内市场和巨大的内需潜力,积极整合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高水平开放,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指导意见》的发布对于激活内需畅通“双循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价值。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是一项重要的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从2019年起,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旅游业迎来了由消费升级推动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居民收入不断提升带动了我国总体消费支出的增长,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全年,尽管受疫情影响,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仍然达到近十年来最高水平的54.3%。与投资和贸易相比,国内消费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和间接拉动作用日益显著。我国旅游业经历了近二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国内旅游,连续多年来井喷式增长。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居民的消费支出增长幅度近些年呈现放缓的特征,旅游业收入增长也有放缓之势。因此,亟待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消费升级要求,并有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指导意见》出台有利于我国旅游业新发展阶段更好更快地实现转型升级。随着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如果国内旅游服务供给品质不能满足国内居民的消费升级需求,在开放的环境下,旅游及其相关消费很有可能会大量溢出外流。只有抓住旅游服务质量这个关键,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旅游消费的内生转化。旅游业是具有高成长性、高带动效应的现代服务业,高水平高品质的旅游服务无疑是激活内需进而创造新需求的重要动能。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一条畅通旅游市场“双循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路径。与蓬勃发展的国内旅游相比,我国国际旅游发展仍有很大潜力,国际旅游可能产生的综合效应更深远。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出境游对于全球旅游市场的综合贡献越来越大,中国与世界旅游市场融合日益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内居民到境外学习游览,世界因此更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的开放和发展也越来越对国际游客有吸引力,同时,这种“走出去”与“引进来”对于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倒逼态势。中国游客眼界日益开阔、品位不断提升,对于旅游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以更严格的规范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推动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底蕴与特色的旅游服务品牌,无疑是满足国内游客消费需求、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增加旅游服务贸易收入、讲好中国故事的发展选择。
现实地看,当前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与我国的整体经济水平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国际旅游收入增长缓慢,从2018年的国际旅游数据来看,入境美洲地区的游客人均花费1546美元为最高,非洲567美元为最低,亚太地区1250美元,全球均值1035美元,而我国入境过夜国际游客人均花费仅为642美元。疫情一度给全球旅游业按下了暂停键,我国的国内旅游恢复较早,我们要主动练好高质量旅游服务内功,带动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快速复苏与健康发展,为迎接国际旅游市场的疫后开放做好准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既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硬实力”,也是提升国际形象的“软实力”。抓实抓牢这个实现我国旅游业“双循环”、提升旅游服务贸易水平的战略关键期,不仅对“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也为到2035年实现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创造更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指导意见》提出,加强旅游服务质量监管,综合运用市场监管和综合执法手段,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净化旅游消费环境,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提升。旅游业是一个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态,在很长一段时期,市场机制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这让旅游市场快速繁荣,也因此产生了一些过度商业化功利化的现象,市场失灵问题日益成为制约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一方面需要旅游市场主体的自律以及基于市场博弈的他律,另一方面需要旅游管理部门的监管、行业组织的约束以及社会力量的监督。《指导意见》对于旅游业的“双效统一”特性做了一个很好的统筹,将市场导向与合理监管有机融合,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绘就了蓝图。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