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凤文 吴越
“我这次去东汤,计划在那儿待上一个月。这个季节那里特别好,赏赏花、爬爬山、泡泡温泉,再到景区转一转,住宾馆每天才花100元左右,工资足够了。”沈阳到丹东的动车上,从会计岗位退休3年的沈阳人张燕燕兴奋地说。自从退休后,她每年五一过后都要约上三五好友,去丹东凤城市的东汤温泉旅游小镇住上一段时间。东汤镇是辽宁丹东市代管的凤城市的一个乡镇。小镇不大,风景如画,如今在东汤镇,可以看到很多像张燕燕这样的外地游客。东汤镇是凤城近年来在大梨树村“干”字精神(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大梨树村的老书记毛丰美提出的“苦干、实干、巧干”精神)的带动下,推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凤城大梨树村曾是“有山不成林、有水存不住”的落后小山村。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修山治水以来,大梨树村建成了万亩果园和小运河,形成了山水相连的自然景观,生态面貌得到改善的同时,农工商旅各项产业实现全面发展,形成了以“干”字文化为统领和以优美自然环境、满族民俗村寨为支撑的4A级景区。大梨树村“干”字精神正影响、带动凤城越来越多的村镇通过发展旅游业等绿色产业实现长足发展。
凤城市委书记李友介绍,凤城市围绕一种“干”字精神和“生态立市、工业富市、文化名市、旅游兴市、人才强市”五大发展战略,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旅游产品,带动群众走向致富奔小康的幸福路。
宝山镇岔路村与大梨树村毗邻,但之前两个村的差异巨大。岔路村耕地面积6200亩,林地面积1.2万多亩,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曾是一个贫困村,2018年以前,村集体年收入不到5万元。岔路村两委学习大梨树村“干”字精神,努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苏子、树莓、蓝莓、草莓、五味子、苗木等新兴种植业。良好的生态和特色种植业,为岔路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观光旅游等打下基础。
宝山镇党委书记方晓明介绍,借鉴大梨树村的成功经验,要把岔路村打造成大梨树式的好村庄,必须有叫得响、行得通、能赚钱、可持续的支柱产业作支撑,才能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发展乡村旅游要有好的环境,我们积极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美化、街道亮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文体广场2个,并配备文体活动器材。”岔路村党支部书记郎庆利说,岔路村坚持把村容村貌当成门面来做,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让游客看到一个贫困村的奋斗历程。“现在的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再来。”郎庆利说。
岔路村村民王稀有是村里较早开办农家乐的,如今每年收入将近6万元。据介绍,接下来,岔路村将把村里老民房统一改造为民宿,带动更多村民增收。
凤城市把“干”字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精神,积极推进“旅游兴市”,将建设“旅游名城”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初步形成了“以山岳旅游观光为主体,以生态农业体验为特色,以温泉养生、漂流运动等休闲度假产品为有效补充”的旅游产品体系。全市现已有以凤凰山、东汤天沐旅游度假区等为代表的10个A级景区;宾馆饭店600余家,注册农家乐、家庭旅馆经营户400多户,床位数达到2.6万张。农民变市民、旅游产品不断升级、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连续多年呈两位数增长,旅游业已经成为凤城市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经济效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