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沉浸式体验 搭建新消费美好场景
“侍女上前,端盆洗手,献上福带,花神赐福,此称为‘沐盥礼沃,红娟迎宾’。”开市当天,前来“赶集”的普陀本地市民郭启翼体验了一套正式的“入市”仪式。进入市集之后,他拿到了一份印有“普陀文旅”和“普陀福集”logo的购物袋,袋内装有普陀文化和旅游宣传册。“没想到这个市集策划得如此用心,在仪式环节也融入了传统的迎宾文化,还原了旧时开市的场景。”
“我们根据普陀当地早时流传下来的市集文化,创意策划了开市仪式和闭市仪式,并以沈清和沈国公的故事为主线,将市集与汉服文化结合,推出十大场景。市民、游客从走进集市到逛完整个集市,可以说是移步换景、一步一景。”普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场开发科科长李灵敏表示。
“各位请跟我走。这是第三个场景‘无忧酒坊’,摊位布置以宋代风格为主,主产品名为‘忘忧福酒’,可在此体验到古人豪饮的感觉。如有兴趣还可参与‘斗海量’‘斗酒趣味比赛’。”“这是第五个场景‘欢喜心房’,包含葫芦雕刻展示、禅品展示等,将禅文化与海岛文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打造复合式文化美学新空间。”在现场穿着汉服的志愿者带领下,前来“赶集”的人们可体验一场全触感、沉浸式的文旅盛宴。
汉服是此次市集的亮点之一。为让汉服文化与古风市集结合得更为紧密,主办方专门邀请了汉服文化团队,不少汉服文化爱好者也于当日从各地赶来。在集市里,游客也可以在“华裳阁”汉服体验馆选上一件汉服、几件头钗和配饰,穿戴在身上,拍出唯美的汉服照片。
“此次文旅市集较以往的活动有许多新的突破与尝试,我们在策划活动时串联了多条文化线,以如今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如在市集中安排沈清情景剧表演,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推出香道、花艺、渔民画授课等自由开放的互动体验区域,让游客可以在游乐中学习。我们希望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以现代潮流文化为载体,在兼具娱乐性的同时,突出文化的艺术性,在音乐、文化传递、场景设置等方面立体营造古街、古风、禅文化的氛围。”普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置办匠心福礼 在市集看见多彩非遗
普陀佛茶桃花岛大立有机茶、冠素堂观音饼售卖,翁山香谱技艺展示,葆仁堂名贵中药展及中医义诊……市集现场,一系列非遗展示与农特产纷纷亮相,带动了一波消费热潮。
在普陀禅农展位,土鸡蛋、鸽子蛋、三黄鸡等农产品吸引了不少本地市民。从定海赶来的王彩英表示,“普陀禅农”是当地县级区域公用品牌,产品品质有保证,这次逛市集正好可以给家人带点回去。据展位工作人员余女士介绍,此次参与主要是为了宣传推广这个农特产品牌,开市第一天,已经有几十人加了她的微信。
“团爱上圆”品牌在普陀市区有一家早餐店。展位工作人员蒋阿姨表示,自家手工制作的灰汁团在当地有不少的“粉丝”,此次在“福集”摆摊,更是深受年轻市民、游客的喜爱。
“今天,我买到了许多农特产,现场还让中医诊了脉,并且学会了香囊制作,明天我要带上老伴再来。”家住城北中颢花园的叶阿姨逛完后感叹,这样的“福集”应该多举办,让老百姓享受实惠,“我看到还有很多景区门票、日式料理、民宿房间等有优惠活动,回去以后告诉儿子儿媳,让他们也参与一下。”
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海洋文化积淀的古城,普陀丰富的海洋文化、民间渔俗文化也为此次市集增添了色彩。蒋老大渔民画、渔叟创意手工产品等展位围满了前来逛展的市民、游客。
普陀渔民画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渔民生产、生活为题材,以海洋生物、海山景观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色彩斑斓,个性鲜明。渔民画家蒋德叶在集市现场以海沙混蘸颜料,教授市民、游客。“渔民画的一个特点就是自由,它线条可以随意弯曲,色彩也可以随意搭配,可以把脑子里想到的所有事物都画进去。”蒋德叶说,“其特性与时下年轻人的崇尚自由、创新大胆的个性十分匹配,因此深受欢迎。”
家住东港颐景园的刘阿伯年轻时做过渔民,特别中意一些与渔业相关的文化作品,这次他在普陀福集上买了两件渔民画衍生品和一件展现渔家风采的木雕作品,还观看了渔民画家的现场作画,开心地说:“不虚此行。”
普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5月13日至16日期间,市集总交易额达32.3万元。本次集市旨在通过一场能看、能听、能玩、能体验的“文化盛宴”,让市民、游客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及创意文化,感受文创产品的魅力,同时通过“非遗搭台,文旅唱戏”的方式,为文化的保护和创意的促进提供新的渠道,同时促进新消费、新经济的升级。
刷新文旅新业态 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市集带有浓厚的市井气息和民俗色彩,“集”含“人与物相聚会”之意,常附带民间娱乐活动。其之所以能够在岁月更迭中经久不衰,是因为其中包裹着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它生动热闹,就像是观察生活的一扇窗户,可以在人头攒动中看遍琳琅满目的美好事物,近距离体验人间百态。
“随着文化创意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市集以创新开放、灵活多元的形式在城市生活中受到年轻群体的热爱和追捧。市集不仅仅是交易场所,更是一种体验文化、聚集爱好、交流创意的场所,并且附带上了旅游的体验属性。”普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福集”是普陀搭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消费新场景的一次有益尝试,将有助于当地旅游消费新名片的建设。
此外,为配合此次“福集”,主办方还在市集现场及周边区域定期举办文化演出、汉服走秀、乐队演奏等精彩节目。开市期间,白天充满古风韵味的市集到了夜晚“摇身一变”成了夜特色经济。在一串串摊位小灯的暖光之下,茶余饭后的市民、游客在此休闲消遣,将市集的市井烟火气以不一样的“味道”延续下来。
“‘市集+夜经济’的探索进一步活跃了普陀区夏季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丰富了市民、游客深度文化体验,也有利于加速培育普陀夜食、夜娱、夜游、夜购、夜展、夜读、夜跑、夜宿等多方面业态。”普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依托当地智慧旅游发展成果,本次集市还紧跟数字化发展,打造“嗨普陀”平台,实现市集及培训课程网上预约报名,并采用线上支付、线下消费的模式,对市集人员和消费行为进行实时监测。
接下来,普陀计划将“福集”打造成为具有当地特色和标签意义的集市品牌,并通过不断延伸集市的外延和内涵,让“福集”成为展示城区风貌、振兴市场活力的平台,进一步增强普陀文化和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旅游高质量发展赋能。
文/陶李 图/普陀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