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邰子君
近日,“下江南——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文物展”在苏州吴中博物馆举办,展览精选的故宫博物院所藏与乾隆皇帝密切相关的宫廷文物116件(套)中,有60余件与苏州息息相关,这些文物在展现清代苏州织造的独特工艺的同时,也承载了乾隆六巡江南的文化记忆。展览期间,该馆还联动诚品书店开展“乾隆@江南悦读沙龙”活动,邀请公众走进博物馆与书店,开启一段与乾隆有关的江南之旅。不仅如此,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吴中博物馆还将举办“启幕江南——草鞋山遗址与环太湖地区史前文明展”,进一步展现江南文化。
吴中博物馆只是苏州文博场馆展现江南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苏州蓬勃发展的文博事业、文博经济已经为打响“苏州最江南”文化品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政策引领 加快高质量发展
作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文博场馆建设,将其作为彰显江南文化特色、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抓手。2012年,苏州《十大文化工程方案》首次提出“博物馆城建设推进工程”;2018年,《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文化繁荣兴盛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用三年时间使全市博物馆总量达到100家左右”的目标;同年,在《勇当“两个标杆”落实“四个突出”建设“四个名城”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中再次提出,力争在“ 十三五”末实现每13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此外,苏州还在2013年出台了《苏州市民办博物馆扶持办法》及实施细则,提供了6批次近1800万元的扶持资金补充到非国有博物馆的建设发展中。
政策引领下,苏州文博场馆建设工作成绩显著。苏州市政府发布的“十三五”期间博物馆运营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苏州已建成开放博物馆102家,其中,博物馆56座、纪念馆17座、陈列馆18座、美术馆11座。更为直观的一个数据是,苏州市区常住人口中每10万人已拥有博物馆1.2家。
与此同时,博物馆的质量也同步提升。苏州博物馆在2018年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三,是唯一一家跻身“优秀”等级的地市级博物馆;常熟博物馆是江苏省内首家成为国家一级馆的县级市博物馆;苏州生肖邮票博物馆是江苏首批成为国家等级馆的非国有博物馆……从高密度到高质量,苏州的博物馆均已走在前列。
各美其美 彰显江南文化
吴中博物馆面向运河,馆内空间设计引用苏州园林移步换景之艺,开馆后举办了“吴门吾景”特展,就此开启江南系列展览。该馆副馆长陈小玲介绍,吴中博物馆还有吴文化博物馆之名,最初定位便考虑到了江南文化的传播,如今,江南文化成了该馆的一块金字招牌,粉墙黛瓦中,由内而外均深藏江南文化底蕴。
展馆设计和展览只是文博场馆彰显江南文化的冰山一角。提及江南,那昆曲、评弹之音也让人难以忘怀,而苏州恰好也有这样一座博物馆,集昆曲、评弹等各类吴语系曲艺于一体,成为江南曲艺文化的“大观园”。苏州戏曲博物馆副馆长浦海涅介绍,苏州戏曲博物馆设有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两馆,作为专业艺术博物馆,戏曲博物馆除了常规展览外,常规情况下,每年会为到馆游客奉上近40场昆曲演出和超过350场评弹演出。
满足耳目之欲后,在苏州的博物馆之旅还未结束。周末来到苏州博物馆看展的濮女士在该馆的文创店买了两本苏州博物馆众芳竞秀手账本,她告诉笔者,三四年前第一次来到苏州博物馆,是被其独一无二的园林式建筑吸引的,来过之后才发现,这里的一切都能满足她对江南的想象,而这里的文创,她每次来也都会买一两件。
苏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博物馆处处长钟芸菲表示,苏州博物馆在文创产品研发中始终坚持打造具有江南文化韵味、区域特色的文创产品,立足文物元素的创意转化和设计表达,讲出背后的文化故事,借助“吴门画派”的社会影响力,推出了“文衡山先生手植藤种子”“衡山杯”“唐寅泡”等多款极具市场吸引力的产品。此外,苏州备案博物馆策划的多场社教活动,也都是围绕馆藏资源,集中体现了苏作、昆曲、评弹、拓碑等文化。
守正创新 赋能美好生活
在彰显江南文化的同时,作为社会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苏州文博场馆的初心从未改变。钟芸菲表示,博物馆通常被认为是校园外的“第二课堂”,不同于学校,博物馆能提供一个更为轻松的教育环境,同时,随着“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发展,馆校合作的新模式持续深化,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逐渐被放大,为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科技结合搭建起更为开放的平台。
苏州博物馆于2017年确立“@苏博”体系,将各类教育活动按照形式、内容纳入该体系下,以建筑、展览、文物和苏州地域文化为立足点,将博物馆教育品牌与博物馆整体品牌紧密结合;苏州碑刻博物馆联合多家学校,开展现场讲座、作品展示、实地参观操作等活动,2020年该馆共开展“苏州碑刻技艺”体验144课时;吴中博物馆也计划设计更多研学课程,深化江南文化的传播力度……
钟芸菲表示,苏州的文博场馆打破了博物馆的场馆限制,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通过扶持多元化展陈形式,丰富消费业态,鼓励文博场馆积极策划组织引进内容新颖、品种多元、高品质展陈落户苏州,同时,引导文博单位走出苏州、走出博物馆界,打破空间限制,联合其他城市文博单位或是行业品牌进行跨界融合,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地输出江南文化。
在此背景下,通过不断探索跨界融合创新,苏州策划了“流动的博物馆专线”、博物馆城游小程序、“姑苏夏夜、博物千年”博物馆夜游等一系列新业态产品,推动文博产业与关联业态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苏州备案博物馆共接待游客3600多万人次,策划社教活动2441场;苏州博物馆、常熟博物馆等开放了公共讲座线上资源,总观看量近10万人次;全市博物馆共开发文创767种,销售额达1.03亿元。
如今,穿梭于苏州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之间,无论是集“江南文化”之大成的苏州博物馆,还是特色鲜明的苏州丝绸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亦或是翁同龢、柳亚子、吴晓邦等“名人馆”,从风景到人文、从现场体验到带回家收藏,这遍布苏州的百余家博物馆,已成为江南文化最合适的叙述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