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亚芳 本报特约记者 丁宁
新冠肺炎疫情让旅行社行业遭受重创,如何转危为机,求生存谋发展?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秋旅游”)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
认识之变
“去年疫情之初,除了全力做好退团、退订、退票等善后工作外,我们最担忧的就是春秋150多位全职导游和领队怎么办?”春秋旅游副总经理周卫红说。公司决策层很快统一了认识:这些经验丰富的导游是企业的财富,必须先留下来,然后再根据形势发展以变应变,谋求再次出发。
旅游业“暂停”期间,春秋旅游通过一次次学习和研讨统一了认识——这场疫情将彻底改变旅游出行模式:价格高、频次低的出境游将向价格低、频次高的周边游、短途游、本地游等国内市场转变,粗放型旅游将向高质量旅游转变,出行需求集中在健康、自然、户外等深度旅游产品上,出游群体从原来的50、60、70后向90后扩展,后者对于健身、美食、亲子产品情有独钟……
产品之变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春秋旅游几乎调整了所有产品线,将重点放在设计、采购、运营、推广国内主题旅游产品上。截至目前,春秋旅游累计推出了上千种红色旅游、主题旅游、城市微游产品。其中,仅上海一地就有100条红色旅游和“微度假”产品。当同行们惊叹春秋旅游行动如此之迅速,相关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了一个“秘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的计调和采购就与各地分公司一起忙了起来。”
摄影主题游是春秋旅游的“时尚”产品之一,其热卖程度超出了春秋旅游主题旅游部负责人周详的预期。“今年3月第一周,报名参加摄影主题团的客人就超过了1万人次。”
周详清楚地记得,去年4月18日,春秋旅游推出了“换个角度看上海”观光巴士摄影一日游,当日就开出了10辆观光摄影巴士。每辆双层巴士载着50名业余“摄影师”,他们架起的“长枪短炮”,对准了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高楼林立的浦东天际线和淮海路商业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他们说,3米高的巴士顶层机位、马路上的站位,都是求之不得的最佳摄影角度。希望通过光影艺术,记录属于自己独特的“浦东记忆”……
城市“微度假”和“微旅游”,是春秋旅游开发的另一款“时尚”产品。春秋旅游相关负责人说,面对本地人讲述“家门口的故事”,必须潜心设计、精致讲解,深入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串联起平时游客难以进入的文化景点,让每一次“微度假”和“微旅游”都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生经历。就有这样一条微旅行线路,让沪上某中学的一位教师赞叹,“这种把历史故事和艺术熏陶结合起来的产品,让人受益匪浅。”体验该产品,游客既能了解常熟路上的故事,又能走进常熟路100弄感受上海歌剧院这幢建筑的魅力,还能进入排练厅,观看歌剧《江姐》片段,与饰演江姐的演员互动,听演员讲述对于角色的理解。
导游之变
再好的产品,也要通过导游展现出来。虽然受到疫情冲击,但春秋旅游不仅善待导游,还开始有目的地培养导游,采取培训加培养、品牌加金牌的“主持人”模式,取得明显效果。如在导游服务方面,从导游技能和知识、服务标识和设备、讲解服务要求等方面进行升级,要求导游讲解做到“两训”“七结合”。“两训”即理论培训和实地培训,“七结合”即点位讲解与行进讲解相结合、适当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官方宣传与民间故事相结合、导游人员与专业人员相结合、人文科学与艺术美学相结合、口头表述与微信互动相结合、服务执行与建议搜集相结合。企业内部,还专门制订了“微旅行”服务质量标准。
昔日的出境游领队师文,如今是一名“微度假”导游。他说,在一次带团时,有游客抱怨道,自己第一个报名参团,为何被安排在巴士的最后一排?“以前带出境游团队都是地陪安排座位,如今要我来一一点名,对号入座,一时之间还真不习惯。好在公司事先对我们进行了培训,让我能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如今的师文,已是春秋旅游武康路“微度假”的金牌导游,他将上海的历史和欧洲历史融合在一起,讲起这条路和沿路建筑的故事,赢得游客的阵阵掌声。
春秋旅游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向本地人讲好“家门口的故事”,只靠背导游词肯定不行,还需要导游现场发挥。所以,要想做大微旅游市场,就要挑对人、选好景、卡好点。挑选导游周俊带领北苏州路微旅游团,就是因为他在苏州河边长大,讲起今昔对比,如数家珍。
金牌导游吴荣俊是春秋旅游重点培养的“明星”导游,他对路线、解说词和时间卡点的掌控做到了严丝合缝。比如,他会带领团队在16:50准时到达弄堂口,此时,西下的斜阳恰好“挂”在弄堂口,讲述附近建筑的由来,能够营造出一种特别的感觉。原本十几人的小团走到最后,竟然吸引了30多位客人。
眼下,春秋旅游正在把金牌导游向“明星级主播”的方向打造,不仅帮助他们在电视和新媒体上频频出镜,还专门成立了十多人的直播技术团队,以求进一步扩大春秋旅游的品牌影响力。这些明星导游通过微信朋友圈扩大客群,效果非常好。有些游客认准了他们喜欢的导游,一年的复购率达到五六次,而且已然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