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1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橘子洲头忆往昔

青年毛泽东塑像 本报记者 陈晨 摄

□ 刘宏江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著名的《沁园春·长沙》的起句。诗词深沉慷慨,大气雄浑,读来荡气回肠,令人感奋不已。

长沙,湘江,橘子洲。这些地方,与一位伟人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向往之至。

初夏,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我和几位友人千里奔波,相约来到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感受湖湘文化的独特魅力。入住酒店、用罢晚餐后,大家不顾旅途劳顿,纷纷提议,去看一看被誉为“中国第一洲”的长沙市著名景点橘子洲。打车来到位于城西的湘江岸边,已是暮色四合、灯火璀璨的黄昏。隔着辽阔江面和滔滔江水,远远地眺望一眼橘子洲模糊的轮廓,便匆匆而返,意犹未尽。翌日一早,大家再次建议,去橘子洲公园参观游览。

橘子洲,凌袅袅碧波之上,也称水陆洲、长岛、橘洲。这座位于湘江中的狭长江心洲,以遍植橘树、盛产美橘而得名。唐代大诗人杜甫途经此地,挥笔写下“橘洲田土仍膏腴”的千古佳句。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张栻曾在岛上居住,朱熹从福建专程来此拜访过他。20世纪初,因为毛泽东和他那首《沁园春·长沙》,橘子洲更是名扬天下。

1913年,从湘潭韶山冲走出来的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入位于长沙的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校期间,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思想活跃,见解独到,特别关心时政,同学们亲切地称他“时事通”,并且都喜欢聚集在他周围,交流学习心得,畅谈人生国事。

“携来百侣曾游。”周末和暑假,毛泽东、蔡和森、罗学瓒、张昆弟等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经常相约走出校门,或登临岳麓山巅,或漫步橘子洲头。一群思想进步的青年学子,时而凝神静思,时而随意漫谈,时而欢声笑语,时而慷慨激昂。他们或臧否人物,或感慨人生,或针砭时弊,或瞻望未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他们年轻的身上,洋溢着热忱如火的青春气息;他们宽厚的胸腔内,正孕育着光焰万丈的革命理想。

毛泽东,这个一向喜爱体育锻炼、提倡“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年轻人,每次来到位于橘子洲头的湘江边,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不听别人劝阻,不顾江流湍急,第一个勇敢扑入滔滔江水,兴致勃勃地畅游一番。“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是吗?置身于这汹涌澎湃的江水,那是何等的畅快淋漓,又需要怎样的胆魄和力量呵!是滚滚不息的湘江水,砥砺了这个年轻人钢铁一般的意志。

“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这就是青年毛泽东。这个从偏僻小山村走出来、经常穿补丁衣服的农民的儿子,虽为一介书生,但他总是以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和豪迈的精神情怀,感染着、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

我能想象出,血气方刚、怀揣远大抱负的青年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思索和追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他希望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毕生精力,和亿万中国人民一道,改造眼前这个风雨如晦、千疮百孔的旧中国,彻底摆脱被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命运。站在橘子洲头,面对辽阔江天、如画美景,他并不像一般赋客骚人那样去吟弄风月,而是抛开心中的小我,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感慨万千,直抒胸臆,用一腔浓重的湖南乡音,大声发出“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式浩叹。

而这一切,不仅仅停留在诗人毛泽东那浪漫奇崛的想象中,更贯穿于他上下求索的伟大实践。他亲手开创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千秋伟业,彻底搬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更生再造,并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橘子洲上,绿树葱茏,芳草萋萋,池水清碧,有亭翼然。伫立望江亭前,举目远眺,但见江天一色,百舸争流,我的心胸也为之一阔。漫步江边小道,沐浴习习江风,回顾那如火如荼的峥嵘岁月和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一时心潮逐浪,意绪难平。

橘子洲头,一座高32米、长83米、宽41米的青年毛泽东巨幅塑像,如雄伟的山岳一样巍然矗立,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一眼就可以看到。那塑像长发飘逸,面容俊朗,表情凝重,目光深邃,既凸显一代伟人卓尔不凡的诗人气质,又充分体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和立志献身于中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豪迈情怀。

漫步橘子洲头,循着伟人足迹,面对眼前这漫江碧透的湘江水和远处层峦叠翠的岳麓山,我不由得重温一遍那壮怀激烈、瑰丽奇崛的词章——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2021-05-1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5665.html 1 橘子洲头忆往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