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03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广东:“两中心融合” 做好乡村公共服务

广东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以来,“两中心”成为主客共享的公共空间。上图为广州从化莲麻旅游信息咨询中心的工作人员为访客提供服务,右图为村民、游客在佛山高明区美的鹭湖文旅中心参加文化体验活动。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 张宝桁 谢善龙 张炜嘉

在惠州市博罗县埔筏村的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里,每天中午都是最多人聚集的时候,因为临近埔筏小学的缘故,接娃放学的村民都会在此驻留,聊家常、谈收获。放学的孩子们也有很多在中心的阅览室里看书、下棋,度过午休。这期间,不时有游客推门而入,询问哪儿有好吃的好玩的,旅游咨询台里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会给他们满意的答复……

自2020年3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试点工作以来,这种全新的文旅融合模式在全省广大农村地区引起热烈反响,截至目前,已有173个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并呈蓬勃发展之势。此举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提质增效方面,作出了有温度、接地气的创新与尝试。

政策赋能 “融”出发展新格局

据了解,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由来已久,多散落在各个乡村社区中,为政府补助建立的公益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包含党史教育、村史展示、文化娱乐、图书阅读等多种功能,在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为乡村点亮了文化之灯。如今,广东全省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基本实现全覆盖,总量接近26000个。

旅游服务中心(包括旅游集散中心与旅游咨询中心)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游客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然而,由于缺乏运营主体、相关法律保障、专项配套财政资金支持等原因,各地特别是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水平较低。根据广东省乡村旅游发展因子分析,以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水平因子对乡村旅游的贡献只有13.9%,因此,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

依托现有庞大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网络,广东省尝试将旅游公共服务功能融入其中,推动“两中心融合”,此项工作从一开始便与文化和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了有机衔接。

各地将“两中心融合”选点于交通相对便利、人流量较大、较为显著的位置,通过设施、功能、服务和人员的完善与整合,优先利用村祠堂、村史馆、文化旅游景点等人流集聚区域进行“两中心”建设,一方面,可以将其建设成为小型的交通集散中心,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公共交通服务;另一方面,以社会化的方式赋予中心旅游属性,在提升乡村旅游人气的同时,增加信息咨询、民俗民风展示、土特产销售、预订民宿和餐饮等文化旅游服务功能。在广东省首批173个试点中,有33个试点采取委托旅游企业或第三方等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的方式进行建设。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实践中来,不断激发传统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活力,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将共建、共享、共融落到实处。

从去年3月开始,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导下,“两中心融合”试点工作在全省21个地级市全面铺开,各市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较好区域的文化旅游公共设施中选取8个类型的试点进行创建,其中59个试点坐落于重点乡村旅游发展区域,42个试点位于历史文化名镇(村)中,37个试点处于景区/度假区周边,24个试点分布于南粤古驿道及红色旅游重点区域,11个试点与农业、工业、中医药等特色产业相结合。在政策扶持方面,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粤东、粤西、粤北每个试点单位均给予7万元补助,珠三角惠州、江门和肇庆三市每个试点各给予5万元补助,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需按照相关指引要求进行同步建设,省市县三级统筹资金,结合乡村振兴中心工作,合力推动。

与此同时,为使“两中心融合”工作规范化、体系化,广东省发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发展建设指引》,对“两中心融合”的建设位置、功能配置、场地设施等作出明确规范,为建设工作添薪加火。

此外,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创新性开发设施管理系统,将中心位置、功能、服务项目、服务人数等一一录入,让公共服务工作有迹可循。除“两中心融合”以外,该管理系统更涵盖“粤书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有效整合省内文化资源,目前录入单位接近3万个。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还积极引导全民参与、社会共建,不断完善“两中心融合”旅游服务功能,完善乡村旅游体系。如建立服务制度,理顺服务流程,统筹文体协管员、“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大学生村官、文化旅游志愿者等专兼职从事中心管理服务工作;在节假日期间举办具有乡村特色的各类文化旅游活动;通过引入社会资源,鼓励景点、民宿、书吧等的运营管理者参与中心咨询公共服务,弥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短板,持续推动“两中心融合”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两中心融合’工作开展恰逢其时。它能将旅游引到乡村里,使乡村产业发展找到切入点,这将是我们保持全面小康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持续兴旺的有效手段。”

因地制宜 找准融合切入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政策红利激发创新活力,全省各市纷纷响应,充分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特色发展,打造出一批先行先试的典型样板。

惠州市长宁镇埔筏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通过整合当地热门旅游景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旅游服务中心的多重功能,避免了重复建设,又使其在功能服务、场地设施、管理运营等方面得到融合提升。全新打造的埔筏村文化旅游服务中心里,设置了旅游资讯台、旅游宣传资料室、书画区、亲子阅读室、村史馆、党建活动室、四点半课堂等功能室,成立了旅游志愿者队伍。中心改造工作于去年10月完成,自投入使用以来,开展了健康知识巡讲、“光盘行动”、“好媳妇”、“最美家庭”等多场活动,不仅为村民、游客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咨询、休闲的好地方,使游客深入了解当地村民的文化风俗,也实现了资源设施综合利用,真正做到服务于民。

深圳松岗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经过升级改造,增加了旅游功能和元素,构建了非遗展厅、党史展厅等功能齐全的松岗城市会客厅和以文化服务为基础、市民游客休闲体验为配套的红色文化艺术中心。人们来到松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不仅能了解松岗的整体概况,也能通过视频影像、全息投影等了解到辖区内的文化旅游景点。

“两中心融合”不仅盘活了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更为广大乡村找准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点、公共服务领域文旅融合的路径。

佛山市在“两中心融合”的建设中,因材施策,将水乡文化、祠堂文化、粤剧文化、非遗文化、美食文化等转化为试点建设特色化品牌活动,形成“一中心一特点”的发展局面。如禅城区南风古灶试点充分整合景区内文化创意类、非遗类工作室及培训机构,开展具有“陶文化+岭南文化+非遗文化”特色的小型公益活动,让文化传承融入现代生活;南海区九江镇吴家大院试点与邮政合作增设“侨乡记忆主题邮局”,并将本地的景点、文化、文创产品融入墙绘中,创新展示了九江镇的旅游资源及特色文化;高明区美的鹭湖试点在游客服务中心内增设共享书吧和非遗展示体验中心,着力打造非遗研学基地,开展剪纸、书法等文化旅游体验。

正在建设中的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综合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是一栋五层高的大楼。依托南社明清古村落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心以岭南风格为主,将古色古香的腰檐、窗花、墙面融入其中,充分展示古村落风景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建成后文化与旅游功能将在此有效衔接与融合,努力打造“两中心”建设的样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两中心融合”建设中,各地还积极结合高新科技开拓新思路。在珠海,横琴游客服务中心在建设方面突出智慧旅游,设置智慧旅游展厅,开发全域智慧旅游地图系统,为游客提供自动导览、个性化旅游路线定制、语音导游讲解、景区详细介绍等智能服务,更引入warmcar共享汽车,具有24小时无人值守、随取即用、任意取还等智能化特点,为游客提供“一车游遍横琴国际休闲旅游岛”的特色服务。

春风化雨 焕发乡村生活新气象

“两中心”符合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文化和旅游需求,开放时间更灵活、功能更齐全,当地居民更愿意参与其中,与此同时,乡村风貌和村民生活也随之发生着改变。

走进茶山镇寒溪水村,宽阔的广场、错落的亭台、碧波荡漾的池塘,让人无法想象它从前作为垃圾填埋场、废品回收站的脏乱差模样。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村里新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文化西楼、红色文化主题公园,配备了美食长廊、粤书吧、粤韵展馆,串连起罗氏宗祠、革命史迹陈列馆等红色景点,同时连片打造了一个约260亩的农业生态园,让村里的红色文物“活”起来,依托旅游加速乡村振兴。

寒溪水村宣传委员何凤葵表示:“环境的改善、设施的升级改造都为我们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如今的寒溪水村已成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是东莞市首批特色精品示范村之一,不少市民游客到此游玩打卡,感受红色文化。

有专家指出,乡村旅游的谋划和建设,要集合全民力量,共建利村民、惠游客的良性生态圈,才能实现全域旅游理念中的“主客共享”。

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打造文化旅游服务中心的过程中注重共创共享,配套了文化广场、停车场、旅游厕所,新建了图书室、展览室、音乐室、村史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非遗传习所等,培养了一批本地村民导游,组建了村民志愿者队伍。京梅村是蔡李佛拳创始人陈享的故乡。近年来,京梅村依托蔡李佛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动村内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将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升级为“两中心”,新建蔡李佛文化中心,将村内太福陈公祠改建成农家书屋,并计划在蔡李佛文创旗舰店内打造“粤书吧”,将蔡李佛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粤书吧”与游客服务中心串联成线,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村民及游客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从而进一步提升京梅村的文化品位。

东莞市茶山镇宣教文体旅游办副主任王琦深有感触地说,“‘两中心融合’与乡村振兴在实际工作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它在提质增效振兴乡村的同时,注重丰富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通过游客口碑吸引更多新的游客来到南社村,从而提高村民的旅游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茶山镇南社村的文化旅游服务中心早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就一直受到村民的关注,他们十分期待综合文化大楼的落成开放,时不时前来询问建设进度、提出设计意见,充分参与到“两中心”的建设中。

珠海市斗门区虾山大院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内入驻的咖啡屋受到了村里年轻人的喜爱。据经营者介绍,“以前村里没有咖啡屋,我们为了丰富游客体验便开了一个,没想到现在成了村里年轻人最喜欢来的地方。”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丰富了乡村生活,是基层文化服务的发展方向,“两中心”的打造传播着城市生活新风尚。

通过试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省“两中心融合”发展之路越走越宽。2021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在原有基础上, 再建60—70个试点,并在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乡村旅游发展良好的地区打造示范点,力争在3年内全省两中心融合点总量达到300个,让“两中心融合”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支撑。

2021-05-03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5539.html 1 广东:“两中心融合” 做好乡村公共服务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