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6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业界专家探讨新发展理念下的“常州旅游实践”

3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旅游报社、常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主办的常州文旅发展经验调研总结活动在常州举办。来自文化和旅游研究机构、专业院校的专家学者实地走访了常州市多个景区、乡村旅游点和旅游企业,共同探讨新发展理念下的“常州旅游实践”。

张辉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现代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

从创新发展推动常州构建旅游新发展格局角度总结常州旅游发展经验

张辉表示,新发展格局是在新发展理念下,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特点而主动作出的选择。新发展阶段下,旅游如何适应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持续发展,成为旅游领域重大研究课题,也是各地旅游业发展工作的重心。

张辉认为,工业化过程中产生了“地区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如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是即将完成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地区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常州通过“工业化”和“旅游化”两种发展方式并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推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在“旅游化”发展上,张辉表示,在一些发达国家,“旅游化”发展方式的种种迹象已经出现:一是从事与旅游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二是旅游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在不断提升,三是旅游者人数占地区常住人口比重在加大。常州近几年在“旅游化”发展方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3月25日,常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推动“五大明星城”建设。此后,围绕会议作出的部署,常州市委、市政府发布《常州市文旅休闲明星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为常州文化和旅游未来发展明确了目标:到202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8%以上;全力推进总投资达1152亿元的106个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加快把文化和旅游产业打造成为全市重要战略性支柱产业。同时,借助旅游消费,提升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提升旅游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并通过旅游产业化发展,推动常州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升级。

在资源利用上,张辉认为,常州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观光旅游资源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并不具有明显优势,然而,常州通过不断创新实现了旅游业持续发展。近几年,常州首先在旅游空间形态上进行了全面创新,彻底改变了以景区为重心的空间形态,形成了景区、度假区、露营地、旅游街区、旅游基地、旅游综合区、旅游购物区、旅游风景道和旅游绿道等多种旅游空间形态,以旅游空间形态的多样化支撑旅游形态大众化发展;其次,常州在旅游形态上进行创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休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多业态创新发展,有力支撑了常州旅游产业化的形成;再次,常州在旅游市场主体发展上创新,通过制度和政策的创新,旅游市场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管理主体,有效保证了旅游经营收益的增长。

潘肖澎

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度假休闲指导处原处长

对常州文化和旅游发展模式提出几点思考

潘肖澎认为,政府主导、全面推进是常州文化和旅游发展关键所在;保护先行、生态为本是常州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坚实基础;乡村旅游经济的提升是常州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原动力;景城一体、游住合一是常州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大手笔建设是常州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关键;提质升级是常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化运用是常州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有力保障;做活“玩酷”夜经济是常州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有力抓手;品牌营销是常州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活力再生源泉之一。

潘肖澎表示,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举全市之力,在政策、土地、资金和人力等方面给予全面的支持,旅游公共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在保护的基础上,关停采石场、砖瓦窑、石灰窑、码头等,生态修复矿山等,探索生态价值转换机制,打造“绿色银行”赋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构建“城景一体”“城河一体”发展格局。常州市还动员全市力量,使文化和旅游产业全方位覆盖,尤其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景区带动村强民富;实施重点项目管理,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注重差异化发展,增强乡村旅游竞争力。

在资源转化上,潘肖澎认为,常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弥补缺少独特的奇山秀水资源等先天不足,坚持“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把旅游元素注入市民公园、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城市建设各方面,打造以休闲康养为内核的主城空间。同时,突出以传统山水资源带动普通资源价值的全方位释放,实现从单纯的景区观光到沉浸式休闲度假。全域可休闲、可康养、可长居、可小憩,满足了不同时空中不同年龄段居民与游客的个性化体验需求。

潘肖澎认为,常州市委、市政府努力做好大项目,在大投入的同时给足政策,吸引大投资,在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品牌影响力下,通过政府主导、招商引资、合作建设等方式的综合运用,先后建设了诸多有影响力的项目,如东方盐湖城、淹城春秋乐园、和渼亲子乐园、常州野生动物园、环球动漫嬉戏谷。这些项目的建设和开业助推各类文化和旅游项目加速落地,全市不断引入旅居、康养、休闲、度假型投资项目,逐步形成了大项目支撑、投资政策优越、拉动全市整体提升的旅游投资新格局。

刘家明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在调研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常州旅游发展具有无穷活力和创新动力

刘家明认为,以旅游大企业和旅游大项目为主导的常州旅游发展模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树立起鲜明的旅游形象。常州环球恐龙城、东方盐湖城、曹山未来城、涵田度假村、“溧阳1号公路”及驿站等重点项目,具有投资大、效益高、市场招徕力强等特征,成为常州市城乡融合发展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带动了乡村振兴,带动了美丽经济和“美丽公路”建设,促进了全域旅游发展。

从社会资本在旅游投资中的占比来看,常州旅游发展表现出社会资本活跃、社会资本占比大等特征。刘家明表示,企业在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方面具有优势,讲求效益至上,常州市各级政府以旅游企业发展好坏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好坏的指标,抓住了旅游发展与创新的关键。他认为,发挥旅游企业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在旅游资源配置中的引导作用,是常州旅游不断创新的“牛鼻子”。

刘家明认为,常州溧阳市旅游发展是常州市旅游发展的一面镜子。第一,大品牌创建。溧阳市先后摘得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3块“金字招牌”,极大地推动了溧阳市旅游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第二,大项目引领。曹山未来城项目投资达百亿级,将成为溧阳市南部山区乡村振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引爆点;天目湖度假区中的涵田度假酒店项目是天目湖板块的龙头项目,成为引领天目湖旅游板块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示范点。第三,大企业创新。溧阳市天目湖旅游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天目湖大酒店通过不断创新,使天目湖鱼头汤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游客到溧阳旅游必吃,且已做成了一个大产业。第四,党政领导重视。溧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将旅游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并通过多部门联动打造了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溧阳1号公路”项目,成为长三角地区游客的打卡地,成为招商引资的大平台。刘家明表示,溧阳市旅游发展还应继续培育大型旅游企业,再创新的国家级新品牌,形成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密集的空间,带动乡村经济大发展。

刘家明还认为,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也是常州旅游发展的重要板块,是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中,大企业和大项目集群式发展,文旅融合项目、农旅融合项目、康体养生项目、乡村振兴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彼此借力、联动发展,茅山宝盛园、颐园、花谷奇缘、东方盐湖城、游客服务中心等差异化发展项目活力四射。从“亩产”上看,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在单位面积上的旅游投入和产出都非常高,符合旅游度假区的典型特征。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负责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环境,进一步推动度假区的良性循环和高质量发展;以国家级品牌创建促进品质提升,促进软环境提升,促进美丽乡村和“美丽公路”建设;营建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打破障碍实现有机串联等,体现常州在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灵活性。对于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的高质量发展,他认为,一是提高度假区的“调性”,增加如户外无边泳池等更多时尚元素;二是增加体育运动元素,丰富游客体验、延长逗留时间,增加一部分体育爱好者的“粘性”;三是培育游客来金坛茅山旅游度假区必游的地标景观,成为对外市场营销的“大杀器”。

在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都非常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竞争格局。刘家明表示,常州市要保持既有份额并扩大份额,需要深入研究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成功模式,不断创新探索,保持对旅游市场的持续吸引力,继续做细做深,促进高质量发展。同时,还要在常州市各区县内部保持旅游发展的差异性,避免低水平重复,造成资源浪费或者错失发展良机。要继续提供优良的旅游发展环境,“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做大做强旅游企业;继续坚持大企业和大项目引领,以乡村振兴和老百姓受益为目标,让旅游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为城乡融合发展做好桥头堡;继续坚持品牌创建,以创建促进旅游发展,以创建解决难点和痛点,以创建引爆旅游市场的热度;继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让旅游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排头兵和催化剂,抓好旅游业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继续坚持大胆创新,继续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优”,成为全国旅游发展创新的一面高高飘起的旗帜;继续抓好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保持全国领跑的地位;继续抓好旅游宣传促销,不断利用新媒体、自媒体搞好常州旅游的宣传推广,持续保持常州旅游在长三角地区和全国的热度。

张金山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从文化和旅游消费助推城市转型发展角度总结常州旅游实践

张金山表示,常州作为“苏南模式”的重要代表性城市,长期以来是典型的制造业主导经济发展的地区,第二产业增加值维持在地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近些年,常州市积极响应国家不断鼓励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号召,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消费对于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型、资源创造型”的旅游发展道路,快速成长为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型城市,产业结构迅速软化,助推了整个城市的转型、升级、发展。

张金山认为,常州坚持以全域旅游的理念统揽发展全局,使全域旅游的理念成为助推常州市文化和旅游领域“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大格局形成的孵化器,成为促进常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繁荣和旅游消费旺盛的加速器、倍增器;打造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项目,建设以天宁街道青果巷、常州文化广场、江南环球港为代表的城市街区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太湖湾旅游度假区、天目湖旅游度假区、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为代表的度假区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旅游区、环球动漫嬉戏谷为代表的主题公园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以曹山未来城、舜山康养小镇、南山竹海风情小镇、金坛茅山闲养小镇、焦溪古镇等为代表的文旅小镇型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推出系列精彩纷呈的文化休闲消费精品;鼓励和支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的发展;举办系列精准化的文化和旅游市场营销推广活动;不断出台有利于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政策举措。

张金山表示,近些年,常州通过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有效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已经开始加快向后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作为制造业发展较好的代表性城市,常州在2015年首次出现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的情况;2020年,常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51.6%,优势地位更加明显。初步估算,常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合计已经占到地区GDP的13%以上,文化和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地区经济名副其实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李霞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副总裁

将“溧阳1号公路”打造为共享理念下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常州范本

李霞认为,常州市在旅游发展实践中将共享思维与现代旅游发展理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共享型旅游经济发展道路。其中,溧阳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关于共享经济的探索和实践主要体现在共享公路、共享村落、共享品牌3个方面。

在共享公路上,“溧阳1号公路”精准把握了乡村旅游的共享特性。依托网红旅游公路的建设,溧阳市构建了沿线村镇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一系列主客共享的休闲游憩空间,搭建了区域共享的旅游营销推广渠道,塑造了一条区域共享与主客共享的乡村旅游集聚走廊。

在共享村落上,溧阳市借助“溧阳1号公路”的“东风”积极整理沿线村落闲置资源,链接城乡各方需求,形成了搭建共享平台、引入共建主体、创新共享业态的“共享村落”发展新模式,塑造了一批共享经济驱动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在共享品牌上,溧阳市以区域公用品牌实现地方风物整合销售,开创了溧阳全域旅游与特产营销捆绑的品牌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不仅极大促进了区域特色产品的品质化与品牌化升级,也展示了溧阳优美的山水生态与质朴的乡土风情,将农特产品销售与农耕采摘活动、乡村休闲度假方式相结合,促进了区域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旅产业的深度融合。

李霞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是城乡需求的链接与乡村闲置资源的有效激活,将当地村民生活的场域变成当地村民与游客、返乡创业群体、新乡贤群体以及外部投资企业多主体共享的空间,重新构建乡村发展的经济动力机制,这其中有着显著的共享经济的特征。溧阳市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把握互联网时代共享经济机遇,打破传统旅游的封闭式经营模式,以开放的形式和平台化的思维,在乡村旅游供给端与需求端积极推进资源层面、品牌层面、空间层面、机制层面等多个维度的共享关系构建,极大促进了乡村与城市的需求链接及经济往来,形成了乡村旅游与乡村建设全新的内生动力,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常州范本”。

2021-04-26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5393.html 1 业界专家探讨新发展理念下的“常州旅游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