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4月26日
第03版:旅游报03版

扎染复兴之路上的“书生厂长”

——记南通扎染技艺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焦宝林

焦宝林和他的扎染作品 南通市文化馆供图

□ 孙怡 本报见习记者 宁英戈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的一位商业局副局长被叫去谈话,让有美术专业功底的他去筹建扎染厂,而这条路他一走就是四十余年。这位“书生厂长”研制出了“龙绞衫” 等新型扎染产品,技术的革新带来了扎染厂产品销量的激增。他还将艺术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实现了扎染工艺产品从服饰、家纺向艺术品的转变,多项作品在国内国外获奖无数。他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焦宝林。

临“危”受命

在南京艺术学院上学时,焦宝林还只是一名沉浸于知识海洋的“书生”,他勤奋刻苦,热爱文学,是班上的文艺理论课代表,曾经花了近半年时间,亲手抄录了一整套《中国诗史》。毕业后,焦宝林回到老家海安,在商业部门工作。

由于学过美术又懂管理,1979年,时任海安商业局副局长的焦宝林,突然接到工作调动,组建海安扎染厂,从此他与扎染结下了不解之缘。彼时,他对扎染一无所知,面临的是一项全新的技艺,但是,既然组织需要,他就欣然领命。

上任后,焦宝林的第一项任务是研制日本“关东绞”的“扎绸”样品。扎染原是我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自唐代传入日本后,在日本得到很好的发展,在我国反而开始萎缩,最后仅在贵州、云南一带有少数保留。捧着一块江苏省丝绸进出口公司从日本带回的“关东绞”扎染样品,焦宝林对于其精美的工艺赞叹不已,同时也对这种见所未见的技艺完全没有头绪。

焦宝林拿出了他“书生”的劲头,一方面,带着攻关小组翻阅大量的图文资料,了解到这是在日本关东地区应用在和服上的特殊扎染技术,必须采用“顶针绞”的工艺;另一方面,他沉下心来,到基层寻访老手工艺人,从中国的传统技艺中寻找踪迹。终于,经历了一个月的艰难探索,攻关小组解决了工艺难题,并获准定点生产日本扎染和服服饰直销日本,创造了斐然的销售业绩。

融合创新

经过数年的飞速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南通扎染的生产工艺已经相当成熟,研发出的数十种产品使得其产业规模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然而,焦宝林却看到了企业未来发展的局限,仅仅依赖传统工艺,扎染产品难以产生市场份额上的更大突破。

20世纪末,日本经济衰退,扎染和服市场也随之日渐缩减。如何突破扎染的瓶颈,让中国的扎染产品走向全世界,去征服更大的市场?这成了焦宝林日夜思考的问题。

“只有细胞的不断裂变,才能维系生命的不断延续。‘裂变’是扎染工艺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所在。”焦宝林这样比喻,他认为,答案应该是“创新”。为了顺应对外开放潮流,放开手脚进行新的尝试,焦宝林从海安扎染厂辞职,引进日资创办了海安锦华服饰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兼艺术总监。

焦宝林的这一思想转变,为扎染这一门古老的技艺插上了融合创新的“翅膀”,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了丰富扎染艺术的表现力,他数十次奔赴国外考察,向国际大师学习,将先进经验用于改进传统扎染技术,相继演变出“小帽子”“饼儿花”等扎法,并改进了染色方法,极大地丰富了南通扎染的图案种类和色彩效果。

焦宝林还在扎染的材质上进行了革新。他发现,欧美有一种区别于棉布、丝绸的面料又牢固,又色彩艳丽。为了找到这种“绦丝纺”,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四处寻找,终于在广东的布料市场找到这种在当时十分罕见的面料。这一发现使得工厂的产品大大丰富,“新龙绞”“水溶线”“收缩衣”等产品纷纷面市,南通扎染产品迅速火爆全国并销往欧美市场。

传承发展

技术的革新让扎染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可以染出更加复杂多样的图案,拥有更绚丽多彩的颜色,这使得扎染的创作突破了传统技艺的局限,变得更加自由。学美术出身的焦宝林开始探索将绘画艺术与扎染技艺融合起来。

焦宝林深谙扎染艺术的特殊性,擅长利用点、线、面、晕化肌理和多样的色彩表现风光、人物、花卉等内容。技艺之外,更重要的是多年的艺术浸染和生活积淀,最终通过构思展现在扎染作品之中。

《渔光曲》《太阳·大海和渔女》《大漠佛光》……焦宝林的许多作品,都来源于他曾经读过的书、见过的人、走过的路。其巨幅屏风《水浒一百零八人物图》于2015年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焦宝林介绍,这幅作品之中蕴含着他几十年的艺术思索,十来岁时,他曾经得到一本《水浒传》,里面的人物一直印在他的脑海中。进入扎染行业后,他萌生了利用扎染技术塑造水浒人物的念头。他阅读了大量图文资料,六次深入山东水泊梁山景区和无锡影视城,揣摩水浒人物形象,于2009年开始构思,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幅巨作。

“扎染艺术品的创作,不是简单地将绘画艺术移植到扎染产品上去,从构思打样到最后完成作品,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焦宝林说。

近年来,经过焦宝林的不懈创作,南通扎染华丽转身,从一种生产日用纺织品的传统技艺,转变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使其具备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从而走出一条艺术与产业相结合的新发展道路。

2011年,南通扎染技艺被列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焦宝林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4年,焦宝林被评为南通扎染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

如今,焦宝林的儿女们也走上了扎染艺术道路,女儿焦会茸成为“焦氏扎染”的传承人,多年来刻苦钻研,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焦会茸还携带屏风《花团锦簇》、挂轴《蝶恋花》等近百件南通扎染作品参加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向世界舞台。

此外,在南通市文化馆(南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帮助下,焦宝林及其传承人积极参与扎染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入驻非遗工坊、参与非遗集市,并筹建艺术馆和扎染艺术博物馆,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走近南通扎染工艺。

“传承,是所有非遗都面临的问题。”焦宝林表示,希望通过保护单位、媒体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21-04-26 宁英戈 ——记南通扎染技艺江苏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焦宝林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5390.html 1 扎染复兴之路上的“书生厂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