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绿湖风景区坐落于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因处处皆绿而得名,为河源首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万绿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发展优势,成果显著,并全面启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持续推动景区提质升级。
水是河源的灵魂。东江水自远方峡谷而来,经两岸青山,日夜奔驰,停于粤北桂山,汇成深谷里的一片汪洋,如一块通透灵动的翡翠镶嵌于此,涵养着古老的客家文明,滋润着珠江三角洲这片土地。
碧波荡漾万重山,万绿湖携着春意款款而来。天清水静,绿风悠悠,染绿了白云的衣裳,也吹绿了这一池的湖水。沿岸的客家人枕山而居,依水而息,为渐次铺开的绿色添上几分生机与活力。
万绿湖之绿,是天地间特殊的恩赐。地球北回归线上,大多为沙漠或干旱草原,唯有三处绿洲散落其间,被人们称为“沙漠腰带的东三奇”,万绿湖则是其一。虽无西湖的淡妆浓抹总相宜,无太湖之无涯、泰山之无极,万绿湖胜在一个“绿”字,置身其中,那苍莽中的妩媚,雄浑中的明秀,宛如一位恬静秀美的客家少女,落落大方,令人赏心悦目,恰如李清照诗中所说的“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万绿湖是人们善用大自然而结出的智慧之果。20世纪50年代,新丰江沿岸389个村庄、1.2万公顷农田被淹没,10余万人口告别了世代生息的故土,换来了一座伟大的城市精神丰碑——新丰江水电站,自此解决了珠江水患、平均东江水位。“高峡出平湖”,拦坝蓄水形成了如今闻名遐迩的万绿湖。
其湖面广——有370平方公里,风静则平展如镜,风动则波光浩渺;面积大——1100平方公里青山延绵,360多个岛屿如螺,林海茫茫,郁郁葱葱;蓄水多——源源不断地哺育着流域范围的河源、惠州、东莞、深圳四大城市及香港地区约4000万人口,总量达139亿立方米,居于华南地区之首,水域之壮美实为人工造湖之奇迹。
普天之下,大湖多矣,大未必美,然此湖则不然,“大而有当”,不空不泛,湖山错杂,变化多端。这一抹纯粹的绿,化在水里,漫至天边,一瞥便是惊鸿,二望人间皆春意,任四季更迭不曾变换。
一湖温婉的绿,涤荡心灵,叮咚出诗意的清音。水之绿,随日照角度、光线强弱变幻万千,因四时晨昏、晴雨霜雾抑或是随湖水远近、山峦岛屿疏密之别,有淡绿、碧绿、苍绿、蓝绿、幽绿、黛绿之分。若问世上有多少种绿,唯有到万绿湖一探究竟。朝阳夕晖下,金黄色的阳光跳跃在波浪之间,鱼跃的光涟散溅着灿烂的绿;艳阳高照,风平浪静的水面愈发绿得深沉、绿得凝重;落日余晖,满湖氤氲着一片胭脂色,直至一缕月华的清辉洒在湖面,透映在墨绿色水纹的光影里,绿便沉寂下来了。凡是到过万绿湖的人,无一不为这壮阔的美而深深折服,被这荡心涤虑的绿而征服,当代著名作家梁晓生和李国文也曾赞誉:“此乃瑶池水,缘何在河源。”
一湖深沉的绿,隐喻生命,细诉苍穹无尽无垠。山间不见鸟,啁啾鸣啭回荡山间,和在微颤的叶音间,轻喧的浪语里,萦绕环山。湖水转过桂山十八里花溪,游至山间奔泉,流过水月湾,醉在镜花岭,滋育芳馨馥郁、秀林翠竹,以山为骨、以湖为体孕育出镜花缘、龙凤岛,让李汝珍笔下的镜中花、水中月有了生命,让人们走入仙境美景、体验奇闻趣事,在热情好客的民族歌舞中感受浓郁的客家风情。
无论何时,万绿湖都是那样波澜不兴、处变不惊,博大的静默让人不由得心生感慨:“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在这里有听不够的松之声、竹之语,有看不完的花之色、波之光,还有白云苍狗、野鹤长鸣……嗅着幽悠、飘逸的山川灵气,望着绿得透彻、绿得纯净的湖泊,人们的心平静而澄明、超脱而隽永。在这里,连梦境也是绿的。
如此丰美的绿是河源人得天独厚的骄傲。“珍视水,就是珍视生命”,勤劳、善良的河源人几十年如一日的细心呵护,换来了万绿湖醉人的绿,让“养在深闺无人知”的瑶池仙境走出河源,得世人赏识,迎来送往着八方游客,沉寂的绿鲜活起来了。
如今,万绿湖景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守环保底线与提优战略,致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绘就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蓝图,将生态优势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扬帆起航打造全国知名湖滨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这一片宽广的绿,如同一块璞玉正待游客发掘,眼看峰峦叠秀、飞瀑扬波,倾听松涛拍案、鸟语蝉鸣,感受碧波荡漾、浩浩汤汤,沉醉在这绿色的梦里。
(张宝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