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风景,干净整洁的村落……位于济南市最南端的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眼下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极具田园特色的乡村民宿周末一房难求。马套村的村民,则开始了又一年的忙碌日子。
这个藏在泰山北麓大山里的偏僻小山村,以前仅靠一条部队修建的柏油路与外面相连。谁能想到,在曾经地无三尺平、产业无特色、吃饭靠老天的环境下,小山村如今捧回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绿化千佳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金字招牌,成为令人羡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这些荣誉的取得都离不开马套村党支部书记肖舒荣的呕心沥血。
立足生态 山青水绿产业旺
马套村曾是石材开采加工重地,十几年前,挖山采石是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这种破坏生态的发展绝非长久之计。”肖舒荣意识到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这里虽没有好的产业,但却有好的基础。这周围的山山水水就是发展产业的最好资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8年,马套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决定发展茶叶产业,肖舒荣带领党员干部,发动群众,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入股股金”村社合一的“三位一体”运营模式。当年筹措资金130万元,建茶厂、跑销路、流转土地,通过4年的努力和“滚雪球”的办法,茶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村民也纷纷参与到合作社里来,村民得到实惠,村集体也有了200多万元的收入。
2013年,村里又投资110万元,建成股份制马套茶叶加工厂,引进全自动标准化茶叶生产大型流水线。打造的“马套将军山”茶叶品牌,不仅增加了茶叶附加值,还带领村民更快地致富增收。
“目前茶田共有600多亩,一亩茶园收入3万元左右。利用茶园做观光旅游,把城里人引来这里休闲观光,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肖舒荣介绍,茶产业成为马套村经济的“主力军”,每年年产1万多斤的干茶很快就能售完,能带来八九百万元的收益,壮大了全村的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景村融合 驶上旅游“快车道”
“大力发展旅游,是乡村振兴最有力的手段。”有了茶园观光打下的基础,肖舒荣又开始琢磨着发展乡村旅游。为了让村民吃上“旅游饭”,肖舒荣四处考察学习,于2015年成立了将军山旅游度假专业合作社。采用资源整合、股份制经营,即“支部+合作社+资金股东+房屋股民”的方式,以闲置房屋入股,建起了不同标准、风格的民宿和餐厅。打造了可满足400多名游客入住的民宿户,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点有机融合,马套村成为旅游专业村。
肖舒荣说:“要把村庄打造成让城里人向往的地方,外部农村化,内部按照星级宾馆模式打造。根据村里不同的区域特点打造旅游景点,并沿水库周边推出了采茶、品茶、观茶艺表演、骑马射箭、足球场、景观长廊及齐长城文化体验区等活动,让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感受淳朴的农家生活。马套村还以村里有600年历史的古槐树打造了‘古槐街一条街’,在街道两旁陈列农具,展示农耕文化。”
马套村依托打造的50亩茶园体验项目,游客可在其中采茶,在加工车间体验炒茶、制茶过程,也可在品茶室休憩,体验独特的茶马风情。小桥流水、百亩茶园、花香四溢的游步道,清净雅致的山居环境,让山景民宿在周末一房难求。
“小山村”还积极利用“互联网+”来赋能。据了解,马套村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传播方式,与美团、携程、同程等网站合作发布产品,同时建立网站和公众号,及时向游客推送马套村情况和其他相关服务内容。通过“互联网+旅游”,这个此前还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如今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乡村旅游品牌。
马套村以茶产业为平台,以农耕文化为纽带,使“文农旅商”有机结合,组成一个强大的产业综合体,园区产业有了大发展,打出了长清茶和乡村旅游品牌。2017年,马套村晋升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成为用旅游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典型,马套村逐渐发展成为济南乡村旅游的标杆。
乡村共同体 绣出乡村新画卷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如今的马套村在肖舒荣的带领下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美丽乡村,但他并没有满足现状,而是把眼光放向了更远的地方。
“齐鲁8号风情路”由此诞生,它全长12.5公里,群山环绕、流水潺潺,串联起马套村、玉皇庙、拔山村等8个村庄,成为山东省集观光、研学、培训、休闲、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美丽乡村示范线路,并迅速成为济南当地小有名气的近郊游线路。
“一村富了不是富,‘8号线’串起了一线六村,一定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果不其然,齐鲁8号风情路一炮打响,带来了更多客源,短短一年时间,沿线餐饮、住宿纯收入300余万元。
马套村“茶马风情”特色乡村游更是带动了茶厂的收入,每年集体收入约80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马套村乡村旅游的成功经验,成为其他5个村的学习典范,肖舒荣也被任命为齐鲁8号风情线路旅游开发公司总经理。
通过发现茶叶的新蓝海实现产业兴旺,又通过景村融合带动农旅融合,再通过打造新型乡村共同体实现区域内乡村的全面振兴,马套村已成为济南乡村旅游的标杆。对马套村而言,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名副其实。(刘玉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