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创举
在20世纪90年代末,广西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居民参与”的思路,启动了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2005年9月,南丹县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三江侗族生态博物馆和靖西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正式建成开放。广西出台《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管理暂行办法》,并在上述三个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将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各生态博物馆结成永久性的“联合体”,形成“1+10工程”,其中广西民族博物馆发挥“1”的龙头作用,参与指导和具体实施生态博物馆的各项工作,10个生态博物馆作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工作站和研究基地。此后6年,贺州市莲塘客家生态博物馆、那坡县达文黑衣壮生态博物馆等7个生态博物馆相继建成。10个生态博物馆的如期建成证明“1+10工程”建设模式是可行的、必要的。
一、可资借鉴的建设方法
政府在生态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首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部门与生态博物馆所在地的市、县、乡、村四级政府和组织,就生态博物馆建设的意义、目标、选点、管理机制和资金投入等问题达成共识,共同建设。
各级人民政府为生态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政策和人员的支持。在建设资金的投入上,采取自治区财政出一部分,各市县配套一部分的办法;当地政府将生态博物馆列为文化遗产保护的常设机构,并由政府解决机构的运营、人员的编制和工资等问题。此外,政府还在项目建设用地、完善当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专家在生态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发挥咨询和指导作用,以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专业人员为主,并适当吸收部分馆外专家。广西成立了一个由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实施小组,承担项目选址、可行性研究、田野调查、详规编制、陈列布展、联系社区居民等工作,并在生态博物馆实施过程中保持专业指导。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专家引导居民成立民间文化保护组织,唤起、培育和提高当地居民文化主人的意识。项目建成后,大力推动文化传习活动和文化记忆工程,并使之常态化,通过传授、培训、讲课等形式,提供相关器材,引导居民抢救和记录民族文化。
目前,广西民族博物馆与各生态博物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部门,对生态博物馆进行项目指导、经费资助、人员培训等,从而保证“1+10工程”是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联合体。
当地居民是生态博物馆各项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主要工作包括参与信息资料(展示)中心的建设,成立文化遗产民间保护组织,参与文化传习活动,开展文化展演,捐赠实物展品等,这些工作多是在政府和专家的引领和指导下进行的。
二、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效益
广西生态博物馆的建成,有效地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留住了民族的精神命脉。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针对性地抢救了一批濒临消失的民族文物。据统计,10个生态博物馆现藏有民族文物3000多件(套),同时维修了一批不可移动的民居建筑和公共建筑。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设立了非遗的信息资料库,并对传统的节日、仪式、技艺、风俗习惯进行了及时的记录、拍摄和整理。此外,还建立了以非遗传承人为依托的文化示范户制度和传承机制。
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龙脊村的龙胜龙脊壮族生态博物馆,其保护范围涵盖廖家寨、侯家寨、平段寨、平寨4个村寨。当地壮族群众完整地保存着梯田稻作、服饰、建筑、歌舞、寨老制度等传统文化。该馆在侯家寨还设立了民族文化传习中心,在2011年举办的全国生态(社区)博物馆研讨会上被国家文物局命名为首批5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
广西生态博物馆也肩负起了振兴民族村寨的重任。生态博物馆的落成,使得这些边远山村声名远播,游客、专家、学者、名流等纷至沓来,在开展参观、交流、学习和调研的同时,也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
随着乡村旅游、民族风情游等特色旅游的发展,生态博物馆已成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据初步统计,广西10个生态博物馆每年接待观众总量达50多万人次。当地居民依靠传统工艺品销售、民族风情展演、食宿服务等活动获得收益。譬如,南丹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的蜡染布,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的绣球等特色商品就深受游客青睐,其中绣球年销售量在20万个以上。
未来,“1+10”工程将逐步丰富“10”的内容,将更多类型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扩大广西生态博物馆队伍,以文化为乡村“塑形铸魂”,开拓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