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23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触摸丽江

□ 肖功勋

城市是本打开的书。一座城市,总以一种特有的语言,向我们展现和表述着它独有的特征。我也习惯用瞬间印象去阅读一座城市的人文景观,于是,怀着一颗敬仰的心,走进了丽江,试图去触摸她跳动的脉搏。

丽江古城是一座没有城墙和城门的小城,两个巨大的水轮算是城池的起点标志。玉龙雪山上奔驰而下的清泉,在水轮下汩汩流淌,将一大一小两个水轮冲撞得如日月一样不停转动,似乎在向人们昭示,水是古城的动力,是古城的血液和灵魂,没有水,古城就失去了活力,缺少了生命的灵气。

是的,丽江是水筑的古城。“城依水存,水随城至”。从城头出发的水,明淌暗流都潜入城池,形成纵横交错的水网。聪明的纳西人沿水造屋,逢河架桥,水边铺起石板路,沿路摆开店市。河边路旁遍植柳树,柳丝轻摆,遮屋拂水,把水与屋牵到一起。水傍街,街依水,家家流泉,户户垂柳,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建筑架构,故有“高原姑苏”的美称。穿流于古朴轻盈的木屋之间的水,无拘无束,活蹦乱跳,轻歌曼舞。清澈见底的活水把条条水草梳洗得如秀发般蓬蓬松松,清清爽爽,成为水中的一道风景。临街上桥,与流水对视,心头犹如清泉流淌,古乐吟唱,久久不想离去。

古城的水是流动的,然它似乎是有形的。四方街是古城街巷的心脏,它成矩形,并不四方,却通向八方。四大主街和两条侧街从它的四角和腰部辐射开去。每条主街又分出诸多小街窄巷,形成逐层外扩的格局。顺着这个格局,散布全城的河、渠、井、塘的水,也就有长,有圆,有方。四方街地势稍高,从这里放闸流出的水,漫坡过市,像涨潮一样,卷走污尘弃物,使玉花石条铺就的古城街巷光滑洁净,光亮如初。人们可以从那凹凸斑驳的石板上,读出这条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沧桑,读出古城的文明习俗。

有水必有桥。桥是丽江古城的腰脊,连接着四通八达的小巷。廊桥、木板桥、石板桥、石拱桥,样式不一,而大石桥在300多座石桥中脱颖而出,成为众桥之首。那桥下玉龙雪山的倒影,清晰可鉴,便有“映雪桥”之别称。双石桥是城内桥之鼻祖,担负起四条主要街道汇聚与分支的重要任务,那几百年不弯的脊梁,驮起古城昨天的喧嚣与今天的文明。旁边的水车,被风雨剥蚀的斑驳面孔,如同一双含情脉脉的眸子,注视并记录着古城的故事。历经多少年沧桑岁月,她仍在忠贞不渝地守护着双石桥,不知疲倦地转动着。那扬起的水声,似歌,似乐,似天籁之音,余韵袅袅。那小桥流水的世外桃源,仿佛绝代名姝,洗尽铅华,那般风情,令人难以抵挡。

古城瓦屋,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充分体现出纳西文化的特色。亲近小屋,凝视那瓦,仿佛走进了历史的迷宫。只有细细品味与构思,方可想象出昨日的风华。那早已飘摇的各式镂花古窗,仿佛一双深邃的眼睛,向人们诉说着这屋内屋外曾经的喜怒哀乐,曾经的时尚与年轻。推开门的吱呀声,仿佛苍凉的记忆从沉睡中醒来,慵懒地打了个哈欠。迈进去,如同穿越了时空隧道,那一脚踏空的晕眩,悄然若失,不知今夕何年。

穿过窄窄的小石弄,顺木制台阶拾级而上,一望无际的脊形屋瓦中木府巍巍,气势恢宏,难怪徐霞客言其“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民宅建筑均为“走马转角楼”式,外拙内秀,玲珑精巧,不愧为“民居博物馆”。还有那院落,皆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加之南国翠竹及四时花木点缀其间,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屋檐上不会飘摇的茸茸鲜藓,依椽而附,那是一位有生命的老者,是百看不厌的花笺,是朝代更替的印记,仿佛越是苍老,越发厚重,越显生机。而屋顶的片片灰瓦,接受着几百年的日月精华,镌刻着风描雨绘的流年。

触摸丽江的脉搏,她在温温地跳动着。

2021-03-23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4654.html 1 触摸丽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