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是宁夏的东大门,地处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带,是著名的“中国滩羊之乡”和“中国甘草之乡”。这里日照长,热量资源丰富,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牧草营养物质积累。
在中国266个牧区县中,盐池是宁夏唯一的牧区县,盐池县境内草场资源、畜牧业资源富集,生长着甘草、苦豆子等100多种优质牧草。独特的自然气候和天然草场培育了“盐池滩羊”这样的地方绵羊品种。
盐池滩羊古已有名。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出版的《银川小志》记载:“宁夏各地,俱产羊皮,盐州特佳。”盐池二毛皮毛色洁白,花穗美观,毛皮轻便,毛股长而坚实,有“二毛皮皮九道道湾”之美誉。因此盐池所产二毛皮是裘皮中的上品,位列宁夏“五宝”之一,盐池“三宝”之首,已享誉世界百余年。
用盐池当地老百姓的话讲,盐池这地方最适合养羊,这里的滩羊除了肉质鲜嫩、膻味小、味道香以外,全身都是宝。这是因为盐池滩羊“吃了甘草、苦豆子等中草药,喝的地下泉水,拉的‘六味地黄丸’羊粪”。
“盐池滩羊”是盐池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主打产业。其实早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盐池滩羊就作出过重要贡献,盐池曾涌现出许多养羊大户。
陕甘宁边区时期,盐池四区(今青山乡)古峰庄村养羊大户刘占海,养羊最多时有1400多只。他会养羊,他家的羊也与别人家的羊不一样。即使春乏羊少的时候,他家的羊也比别人家的羊毛色纯正、膘肥,所以刘占海在1943年被评为盐池县养羊英雄,去延安参加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模范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接见。1944年冬天,诗人艾青来盐池深入生活,到刘占海家采访,和刘占海同吃同住几天,于1945年1月3日写出了《放羊英雄刘占海》的长篇报告文学,并刊登在1945年1月11日《解放日报》第四版。
刘占海出身贫苦,父亲是个大烟鬼,临死时败光了所有家产。他11岁时给另外一个大烟鬼家揽羊,辛辛苦苦干了七八年,最后两手空空回到家。他借钱在古峰庄置办了房产、土地,先买了40多只羊。经过十几年滚雪球发展,到1937年,已经有1100多只绵羊,300多只山羊,并分成3群在不同的草场放牧。他家业很大,种二三百亩地,雇3个长工种庄稼,4个拉骆驼的,4个放羊的。
因为刘占海自己受过苦难,他对牧羊人和长工的生活都很操心,主人吃什么,长工也吃什么。每年年底把长工工钱抵成母羊放在自家羊群里,长工只要在他家做几年活,回家时就有100多只羊。他还负责给长工婚娶,帮助他们盖房子。十几年里,他帮13个长工成家立业,置办家产,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到他家干活。
刘占海生在动乱年代,从小受过苦,盐池解放后才过上安稳日子。他说:“哪里也赶不上咱边区好。”1943年3月,他被群众选为养羊英雄,参加了三边分区“群英大会”,在大会上交流了自己的养羊经验。1941年他当选为盐池县参议员,1944年被选为盐池县政府委员。刘占海参加完英模报告会回到盐池后,与人合伙成立了盐池运输合作社,免费为军烈属和贫困老百姓运送物资。
(岑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