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来 郁晴
继“考古盲盒”火爆网络之后,河南博物院今年春节又推出了“考古盲盒”新年限量版,在已有馆藏古币仿制品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枚“压胜钱”仿制品,上新了一款能吃的“古钱币”,再度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河南博物院研发的文创产品因融入了时下流行的“盲盒”“国潮”等元素,拉近了文物与玩家之间的距离,连连登上热搜,引起社会关注。“文物”与“文创”怎样结合才能擦出火花?河南博物院的做法或许值得借鉴。
产品热销
去年9月,2020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在郑州举行。电影节的logo很是吸睛,图案是河南博物院所藏的“杜岭方鼎”上面的饕餮纹饰。为献礼电影节,河南博物院推出了文创新品“饕餮乳钉纹四方杯”。这个杯子在微博上一亮相,就吸引了超过32万的浏览量以及近千次的转发。有网友表示,这个杯子造型典雅,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去年12月,一位网友网络直播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的开盒过程吸引了无数网友围观。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以“失传的宝物”为主题,将仿制的“珍奇宝藏”埋藏其中,让体验者利用内赠的迷你版考古神器“洛阳铲”挖掘出来,从而感受考古工作者发现文物的惊喜瞬间。从题材属性上,盲盒分为三类:镇院之宝、馆藏和民间藏物,涵盖100多种款式的青铜器、玉器和陶瓷器。为了模拟考古的未知性,运气好的体验者可能会挖到“十二生肖兽首印章”“大将军虎符”“武则天金简”“杜岭方鼎”等各种“宝物”,运气差的,可能只会收获一抔土壤。丰富的式样和开出宝物的随机性,让人们关注到了“宝物”背后的故事。
2021年河南卫视春节晚会上一炮走红的舞蹈《唐宫夜宴》,是由来自河南春晚和郑州市歌舞剧团的团队用诙谐、时尚的舞台语言,以创新理念+科技手段,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制作而成。14个胖胖的唐朝少女,在虚拟的博物馆场景中嬉戏打闹,穿梭在《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和“莲鹤方壶”、商代的“妇好鸮尊”、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等一系列国宝级文物之中,绘就了一幅钟鸣鼎食、辉煌灿烂的盛唐画卷,让观者无不赞叹。“唐宫夜宴小姐姐”火爆后,河南博物院借势推出了“仕女乐队”手办盲盒。虽然需要提前60天预订,很多网友仍然毫不犹豫地下单了。一位网友说:“‘唐宫夜宴’仕女手办太可爱了,趁着知道的人还不多,赶紧下单。”
坚持创新
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异军突起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河南省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博物院相关团队坚持不懈和锐意创新的结果。
据了解,2016年年底,河南博物院被确定为“全国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自此,河南博物院文创开发事业便走上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发展之路。博物院专门成立了文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以“大文创”理念建设智库平台,与相关文创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着力推进文创交流,拓宽营销渠道。2019年2月,河南博物院文创办公室正式成立,其职能包括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和销售。
据了解,截至目前,河南博物院已与近40家文创类企业签订了授权协议,开发了近600款文创产品,其产品种类辐射之广、出品速度之快、质量之优,获得了众多好评。以明星文物妇好鸮尊、彩陶双连壶、武则天金简等为主题开发的系列产品,在全国性乃至国际性文创展会上屡获殊荣。
三点经验
文物与文创的结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对文创产品获得的成功,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总结了三点经验。其一,长效良性机制是文创的基础也是保障。“从成立文创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到专门成立文创办,博物院在确保公益目标、保护好国家文物、做强主业的前提下,鼓励依托馆藏资源,结合自身情况,采取馆校合作或馆企合作、授权、独立开发等方式,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媒体宣传、电商运营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一整套涉及产、研、宣、销的长效良性机制和运转体系,既保证了文创工作的长期稳定,也激发了文创开发工作的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马萧林说。
其二,文化IP融合是文创的难点,也是核心。作为河南重要的文化地标,河南博物院是展示厚重中原文化的重要窗口。河南博物院馆藏文物14万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把馆藏文物的文化IP融合到文创产品之中,用文创产品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是文创开发的难点,也是文创开发的重点。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无论是考古盲盒,还是“四神云气图壁画”金属书签,抑或“妇好鸮尊”冰箱贴、“饕餮纹”眼罩,其热销的背后皆是馆藏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与产品的巧妙融合。
其三,文创“圈层”“触网”,是机会也是考验。“圈层”“触网”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下的时代趋势,也是文创传播的必然选择。目前,河南博物院官方微博已拥有11.01万粉丝。博物院文创产品“圈层”“触网”,以契合市场思维与年轻人需求的方式,拉近了文物与受众的距离,让作为文物和文化载体的文创产品,更多地活跃于人们的视线当中,吸引人们去观察它、了解它。互联网属性和个性化圈层是时代带给文创产业的挑战,只有正视它、研究它、善用它,才能推动圈层文化中的部分文化要素为时代和社会共享,更好地激发其内在的文化创造力,促进圈层文化与文化整体的互动互通,实现“文物”和“文创”的“破壁”“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