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6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妙高峰里享清欢

妙高峰老巷

□ 简媛 文/摄

妙高峰老巷旧为长沙城南名胜,今位于天心区书院路东侧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舍后,北靠南门口,西临湘江风光带,距贾谊故居也不过500米。

走进老巷,看阳光洒在麻石路上,仿佛能听见碎金落地发出的脆响。沿着老巷一直往东走约100米,就到了“城南十景”之一丽泽园。“丽泽”意为两泽相连,其水交流,犹如君子通过讲会交流知识、学说。曾经,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齐名,张栻与朱熹曾在此讲学论道。著名学者贺熙龄、何绍基等先后讲学于城南书院。青年时代的曾国藩、黄兴等曾在此藏修或就读,那应是这里最辉煌的时代了。

如今的丽泽园多是平民百姓居住。园内有眼水井,井边的高墙上种有瑞香。瑞香又名千里香,它浸润这里,营造出独特的清幽。站在井边洗衣的年轻女子沐着春阳,打着赤脚,一种相似的体验——我想到家乡的那口井,年少的我赤脚站在井边水渠里洗衣,棒捶擂打衣服时磕在石板上发出“哒哒”的脆响。这声音,虽然我时常能听见,可每次都令我振奋,依佛号角,提醒我感知另一个世界,一个可以憧憬与期待的新鲜世界。

从丽泽园沿坡往上走到顶,看枯藤爬在灰色的石墙上,交织出岁月的沧桑。我一时感慨,这里可是潭州古城的最高峰啊。据史料记载,其顶有平地,方可二丈,青草平铺,宛如绿褥,夏间近晚之际,坐憩其地,清风徐来,胸襟顿爽。

遐想之间,不觉走进一条清幽小巷,巷子两边是民居,有老人坐在自家门前听书。他微闭双眼,阳光照在身上,那是一种深巷人家才能拥有的清幽与惬意。从老人面前经过时,他看我一眼,微笑着,我们并不搭讪,却似老友般深深意会,这深巷,这阳光,这清幽,这读书声营造出来的人间难得。我看向老人背后的门联:“诤言富贵寿康,推算吉凶福祸。”横批:“指点迷津。”老人并不开口说话,我走近他,经过这儿,坐在不远处默默陪伴,却获得一种顿悟般的通透。

有幼童从我来的方向蹒跚下坡。年轻的母亲站在孩子前方连连说:“不要怕,有妈妈在。”孩子试图去拉女人的手。可女人一边说“你来啊,妈妈就在这里”,一边离孩子更远些了。她用爱的眼神鼓励孩子,仿佛在等待一个巨大的喜悦。她为什么选择在这里让孩子独自学习下坡?一条安静的巷子,一位听书的老人,一缕金色的阳光,两道麦秸色的老墙。我看着眼前这一切,如同欣赏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

我坐在巷子的出口处,俨然这里的主人。左手边有背着相机的男人走来,我对他招手,快来,这里有你想要的场景和模特。我并不认识他,这样打招呼也显得突兀,可我自然地这样做了。果然,我做了正确的引导,他和我一样,一眼就看出此刻这里的难得。他对我说,这巷子他来过几次,这人、这阳光,十分难得。

他的话让人回味,犹记得《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这样写道:“且黛玉已归太虚幻境,汝若有心寻访,潜心修养,自然有时相见。”

老人并不因我们的到来而受到干扰,他的安详,让人感觉出海的平静。无论历经多少世事,如今皆为过往。我和摄影师站在巷口,像是意外相逢的老友,聊妙高峰的前世今生,聊长沙老巷的烟火人生,也聊文庙坪的变化。

摄影师连续按下快门,咔咔声在巷子里成为一种有节奏的音符。老人坐在那儿,阳光映照这一切,焕发出仙境般的神韵。摄影师把相机递到我面前。看着定格在镜头里的老人,我不由感慨:“我坐在这里半小时了。老人、巷子、老房在光影下呈现出独特的生命力,如同一幅画,把我给深深吸引住了。”

“如此说来,你对光线表达出来的诗情画意是有感觉的,你能看到它们。”他停顿了一下,又说,“并不是所有经过这儿的人都能感觉得到的。”

“你为什么要来这里?”他突然这样问我。

“我想写些关于巷井生活的文章。”

“那你呢?”我问他。想必他也是寻访市井之人,兴许能从摄影师的视角给我不一样的启示。

“出来之前,我知道自己能拍东西,但我并不知道能拍到这样的人、这样的场景。下一秒能拍到谁,拍到什么,我永远也不知道,充满了未知。”摄影师看向我说,“你别看这只是一条简朴的老巷,可是你看着它,感知它的生命,思绪一定会飞得更远。”

此时,我想到了自己的少年和少年时光里那些让人回味的美好。青春之所以让人难忘,我想更多的不是因为吃了多少美食,穿了多贵的新衣,而是因为那些光阴里的欢笑与美妙。如同此刻,步入这条老巷后,我深深感觉出生命状态里的沉静与积淀之美。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的《浣溪沙》,说的是人世间真正的好滋味是淡雅的欢愉。而我,自然是喜欢这般清欢的,就像此刻,我静坐在妙高峰巷井深处,看它呈现出这段光阴里的和谐之美,沉醉于此,久久不愿离去。

2021-03-16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4510.html 1 妙高峰里享清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