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1日
第04版:旅游报04版

做活“浙东唐诗之路”的新昌实践

晋唐以来,众多文人墨客自钱塘江经绍兴,而后经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由新昌沃洲、天姥山,直至天台山及温州的一条对唐诗发展史产生重大影响、具有重要地位的“浙东唐诗之路”,这条诗路兼具山水美、人文美和诗歌美。

从谢灵运“高高入云霓”的意气风发,到杜甫“欲罢不能忘”的离愁别绪;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宏伟壮丽,到白居易“沃洲天姥为眉目”的山明水秀……历史悠久的新昌,聚天地之灵气,集人文之美蕴,用实力诠释着“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

作为“浙东唐诗之路”首倡地和精华地,近年来,新昌围绕“生态为本、文化为魂、民生为先”主题,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贯穿到让唐诗之路活起来中,全力打造诗路研究新高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唐诗之路精华地,收获了优异的“成绩单”。2020年12月,新昌相继创成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与浙江省5A级景区城。

深挖诗路内涵

坚守文化自信

“新昌拥有秀美山水与时代文脉的滋养,整座城市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古代美感。作为新昌文旅人,我们要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让文化和旅游完美结合是我们始终在思考的。”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高雪军在谈到“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和“浙东唐诗名城”建设思路时表示,“让唐诗之路活起来,用新昌的深厚历史重塑当地文化自信,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与新昌故事,彰显价值内核,是我们一直在探求的目标。”

自1988年新昌学者竺岳兵首倡“浙东唐诗之路”概念,新昌先后成立全国首家有法人资格的民办唐诗学术研究机构、全省首个唐诗之路研究中心、唐诗之路研究会,全面系统收集整理“浙东唐诗之路”研究成果,深入挖掘“诗心自在”文化内涵。目前,已出版《浙东唐诗之路研究丛书》等专著14部,发行《天姥山唐诗三百首》11.5万册。

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有利于展示深厚的文化底蕴,再现“文化长河”“百科全书”的丰富文化内涵,延续城市文脉。2018年初以来,新昌率先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推进全省大花园建设的总体部署,迅速制订实施《关于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实施意见》。新昌县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在2019年工作安排中指出,要打造品质之城,城市中要丰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唐诗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精髓,将其融入城市地标建筑和项目建设当中,推动文化元素与城市风貌的互融互促。随后,新昌又编制《新昌县浙东唐诗之路战略规划》,按照“一年有声、三年有形、五年有效”目标,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上亿元、统筹各线资金30多亿元用于诗路精华地建设。

为进一步讲好“诗路”故事,近年来,新昌更是牵头主办全省唐诗之路主题系列活动,奏响《浙东唐诗之路》大型咏诵交响套曲,创排《诗路芳菲》演艺等多个活动,让更多市民游客通过听故事、背唐诗、走诗路,了解历史,得到启迪。

高雪军认为,民众是让唐诗之路活起来的“践行者”,每个文旅人在这场“文化保卫战”中应该“身先士卒”。2019年7月4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调研团来到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新昌,与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和诗路建设发展中心进行座谈。高雪军为他们一一介绍了新昌唐诗之路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建设走向。调研团就唐诗之路的文化内涵、建设阻碍以及开发保护现状等方面与在座领导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后,他们来到唐诗之路博物馆与李白纪念馆,高雪军为调研团细致讲解了诗路沿线所蕴含的历史典故,让每位团员在实地重走之前有了充分的了解。2020年3月,在春节后的首个旅游团来到新昌之际,高雪军在大佛寺景区客串当起了讲解员。每一座石刻、每一尊佛像的历史渊源、文化故事他都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平时只要有时间,我就会学习、挖掘‘唐诗之路、佛教之旅、茶道之源’当中的精髓,越学越有兴趣,了解之后再讲给来到新昌的游客听。”“我们自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讲出来,如何更好地挖掘宣传,让更多人能够切实融入新昌的文化氛围当中。”高雪军说。4月19日,在第25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一场“诗路芳菲,阅读最美”的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在“浙东唐诗之路”上进行。全县阅读爱好者和亲子家庭代表参加活动。一路上,高雪军带领大家游览了小石佛驿铺、迎仙桥、落马桥等唐诗之路上的文物遗存。11月14日,“唐诗之路·茶香之旅”体验活动在新昌鼓山举行。来自县内外30个家庭身穿汉服、唐装,吟着唐诗重走唐诗之路,与新昌县的唐诗文化“零距离”接触,高雪军为他们带队讲解。

“‘浙东唐诗之路’蕴藏着强大的生命力、独特的创造力、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恩泽后人的优秀价值观,它既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来源,也是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通过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和创建浙东唐诗名城,可以认识和把握其文化内涵、挖掘和利用其文化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自信树起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高雪军表示。

呈现诗路实景

重构“活态”文化

近日,位于新昌的诗路核心景区入口、道路两边有了不小变化。为了让游客增添全新的感官体验,同时增强景区文化内涵,具有唐诗文化特色的导示标识系统全面亮相。以唐代书生为原型的城市IP形象“李梦白”生动俏皮,吸引不少游客合影拍照;整体风格以卷轴造型做底,融入古书籍的米色、古建筑的灰色以及大自然的木纹色,展现出新昌独特的城市色彩与历史古韵。

为恢复诗路文化名山、全力打造诗路核心景区、以实景印证诗景,2020年8月,新昌重磅发布《“浙东唐诗之路”新昌天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2019—2035)。旅游区规划面积166平方公里,近3年总投资约61亿元。规划以江南典型的诗画新昌、唐诗代表的山水文化、绿水青山的生态环境为特色,以“诗画风景 李白天姥”为主题定位,以风景游赏、文化体验、研学旅行、康养度假为主导,通过近、中、远三期分序建设,努力把李白心中的“梦游地”建成游客向往的实景地,全力打造诗画江南的标志性景区、中国山水文化的代表性景区、“浙东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的龙头景区。

目前,围绕唐诗之路核心段文化带,青云梯修缮、唐诗之路古驿道修缮复建等工程;围绕天姥峰丛核心游览景区,天姥山景区游客中心、停车场及景观平台等均在加紧布局建设中。

“新昌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按照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的重大部署,2020年提出要深入实施浙东唐诗之路三年行动计划,围绕‘诗画’‘山水’‘佛道’‘名人’四大主题,凝练彰显‘诗心自在’的文化内涵,推动浙东唐诗之路早出经验、多化成果。新昌一直紧紧围绕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走在时代前列,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在活化、物化、转化上下功夫,让唐诗之路活起来,全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高雪军表示。

2020年,在获评浙江省首批4A级景区城的基础上,新昌向浙江省5A级景区城发力,通过实施天姥诗境、天姥诗韵、天姥诗味、天姥诗居、天姥诗律五大工程,努力成为中国小城市建设样板。在茶文化方面,以“中国茶市”为依托,发展集茶产品、茶文化、茶旅游、茶演艺于一体的茶文化产业,加大全国最大的龙井茶集散中心和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建设,举办中国茶叶大会和茶文化节,打造中国茶文化品牌。佛教文化方面,开发佛道文化和旅游项目,着眼佛教之旅打造“佛城”以佛教中国化发祥地为依托的禅修养心旅游。旨在全面建成唐诗之路体验区、茶道之源品味区、佛教之旅感受区。

打造经济之路

推进主客共享

春节假期还未完全过去,漫步在新昌镜岭镇外婆坑村整洁的道路上,许多人家门口晒着玉米饼,远远望去黄澄澄一片,浓浓的玉米香让人垂涎欲滴。村民杨林娟表示,2021年春节期间从全省各地来的游客每天4000多人次。“平时一天能卖个五六百元,节假日一天能卖个上千元。”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新昌镜岭镇外婆坑村党支部委员会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售卖茶叶、玉米饼等农特产品,2020年,村集体收入达244.88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43560元,实现了从一个“穷村庄”到“江南民族旅游体验名村”的转型发展。

这样的村庄在新昌还有很多。处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的新昌县南明街道班竹村,通过修复古驿道、挖掘唐诗文化、建设玻璃栈道等发展乡村旅游项目,人人参股、户户分红,建成了诗意浓浓的唐诗文化景区村。位于天姥山麓的儒岙镇南山村,将闲置农房开发利用与古村文化保护传承相结合,发展唐诗文化旅游经济,唐诗文化主题民宿吸引众多游客慕名而来。

2017年起,新昌在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创新性地实施了“百村成景、百业增效、百姓致富”的“三百工程”,新昌找到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金钥匙,实现了生态兴县、旅游富民。“三百”工程入选“2020年度中国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

“目前新昌已创建2个省旅游风情小镇,建设唐诗古道等5条主题游线,建成165个省A级景区村庄、204家民宿农家乐、风情村5个。”新昌县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越来越多的部门、越来越多的产业主动选择了“+旅游”,形成了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教育、体育、康养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的态势。

新昌不断做深“文旅+工业”文章,围绕达利丝绸世界旅游景区、智能装备小镇、万丰航空小镇,开发民俗文化游、航空体验游等产品;做深“文旅+乡农”文章,利用高山台地、有机农业等资源优势,开发观光旅游、体验旅游、茶饮料等产品;做深“文旅+体育”文章,依托特色小镇、流溪绿道等载体,开发巧英马拉松比赛、唐诗之路越野赛等产品;做深“文旅+教育”文章,依托生态乡村资源优势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优势,培育农事体验教学、红色旅游等研学旅游产品……让原有产业在叠加旅游功能后增加附加值,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三百工程’已经走出了‘小旅游’的格局,是对社会治理方式的一种创新,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体现。”高雪军表示,通过“三百工程”,新昌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形成了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昌模式。

“接下来,新昌将以‘十四五’规划为引领,紧盯打造‘文旅融合样板地’这一目标,巩固创建成果并持续深化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全面加强浙东唐诗名城创建,加快构建富有新昌特色的浙东唐诗名城的体制机制,符合新昌文化发展长期战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唐诗之路活起来。”高雪军表示。

2021-03-11 1 1 中国旅游报 content_64436.html 1 做活“浙东唐诗之路”的新昌实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