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革命历史纪念园通过众多实物、图片、文字、雕塑、模型等,再现了盐池1936年解放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13年辉煌历程。在一块红色展板上,有这样一句话:“定、盐是边区经济中心,……定、盐失则边区失去了西北门户。”
这个“中心”不是盐池人自封的,而是毛主席说的。1941年,边区政府发出一份经过毛主席亲自修改过的文件,标题是《国民党向陕甘宁边区进攻的近况》。文中原话是这样说的:“……定、盐是边区的经济中心,地势又居高临下,定、盐失则边区失去了西北门户……”这里说的“定”是指陕西定边,“盐”就指宁夏盐池。
盐池适宜放牧,畜牧业在盐池经济中占很大比重。1936年盐池解放,政府采取多项措施促进畜牧业发展。1936年盐池仅有羊4.8万只,到1945年发展为15.7万只。畜牧业既增加农牧民收入,又解决军民对肉食、皮毛的需要。
13年间,盐池人民无私奉献,把生产出的粮食、皮毛、肉类、食盐送往前线,支援抗战。每年秋收后,把粮食打净晒干,早交粮、交好粮。赶上毛驴,跋山涉水,不辞辛苦把粮草送往国库和前线。
虽然当时老百姓生活也很困难,但大家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都很踊跃。抗战期间,盐池人民一直提前超额完成救国公债和救国公粮。
抗日战争期间,盐池曾掀起四五次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上千盐池儿女走上抗日前线,许多人在与日寇战斗中付出鲜血和生命,有些人虽牺牲了,在烈士名单上却找不到名字。
1940年前,宁夏工委大多数工作人员都通过盐池进入国统区,遇有情况变化,也通过盐池撤回边区。从宁夏送往边区的进步青年,首先经过盐池县境。盐池成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来往的联络站、转送站,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安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从1939年11月到1940年10月,国民党对边区制造的摩擦事件达221次。其中,在边区西北边境制造的摩擦,主要发生在盐池县,有数十次之多。
抗战时,盐池在中国共产党边区政府领导下,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干部廉洁奉公,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劳动人民的乐园和外界了解边区的重要窗口。与当时国民党统治区贪污腐化成风、人民苦不堪言的局面形成鲜明对照。
当时的盐池县,吸引着宁夏川区广大人民。川区人民不堪忍受马鸿逵暗无天日的压迫剥削,都往盐池跑。当时在马鸿奎统治的川区,有一首歌谣家喻户晓:
宁夏川,两头尖,东靠黄河西靠山。年种年收水浇田,到如今家家没吃穿,不能怨老天。
马家的压迫受不了,人人都往东山里跑。东山里好地方,不抓兵来不抢粮,人民喜洋洋。
歌谣里的东山,就指盐池县。在反摩擦斗争中,盐池军民遵照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示,与国民党顽固派多次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粉碎了顽固派进攻边区、破坏抗战的阴谋,终于取得了反摩擦斗争的胜利,确保了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安全,真正起到了边区的西北大门和前哨阵地作用。
研究宁夏在陕甘宁边区时期的作用,离不开盐池。研究宁夏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地位,更不能忽略盐池,尤其抗日战争时期,盐池扮演着陕甘宁边区经济中心的角色,这和它的战略位置同样重要。
(岑国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