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唯唯
中国牌坊的历史,最远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姓俗称它为牌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牌坊主要是旌表功德、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牌楼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牌坊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的独特建筑物,也是封建社会最高荣誉的象征,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
徽州牌坊,被人们称为人文景观的“徽州三绝(牌坊、祠堂、民居)”之一。徽州自古建立的牌坊有400多座,至今存余100多座。徽州牌坊大致可分为五类:功名坊、孝义坊、科第坊、百岁坊、贞节坊等。这与徽商的发展以及程朱理学的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徽州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起初只有单排立柱,后来逐步发展为四柱、六柱,甚至八柱。据记载,徽州牌坊有4种等级,依次为御赐、恩荣、圣旨、敕建,从内容看,牌坊又分为忠、孝、节、义4种。
许国石坊,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是徽州牌坊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当时石坊技艺的最高水平,全国只此一座。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坊主许国是歙县县城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此坊为仿木构造建筑,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式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12只狮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内外侧都有精美的图饰。南面雕的是“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廷的忠诚;东面雕“鱼跃龙门”,表示许国是科举出身;西面雕“威凤祥麟”,“凤”和“麟”乃文风鼎盛,称颂了当时的社会;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
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之一。共7座,明代3座,清代4座。3座明建为鲍灿坊、慈孝里坊、鲍象贤尚书坊。4座清建为鲍文龄妻节孝坊、鲍漱芳父子乐善好施坊、鲍父渊节孝坊、鲍运昌孝子坊。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7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最重要的是,它们并非以某一座牌坊的单体挑战独一无二的权威,而是连续7座牌坊相互唱和,以石头的群体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文化特色。乾隆皇帝称其为“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郭沫若这首五言诗,赞美的是绩溪县大坑口村的奕世尚书坊。此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为户部尚书胡富、兵部尚书胡宗宪而立。其主体结构由4根柱、4根定盘枋和7根额枋组成,高19米,宽9米,用花岗石和茶园石搭配凿制而成。奕世尚书坊的图案雕刻异常精美,匠师运用圆雕、透雕、深浮雕、浅浮雕、镂空雕等工艺,画面精美生动、巧夺天工。著名建筑师郑孝燮曾评价奕世尚书坊,“就其雕刻艺术而言,要比国保许国石坊略胜一筹。”由此可见,奕世尚书坊可谓无价之宝。所谓奕世,即一代接一代之意。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徽州牌坊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面对一个个徽州牌坊,我们无不为其久远苍老而慨叹,无不为那段凝固的历史而感怀,无不为那一个个离奇的故事而吸引。牌坊,是一种永恒的文化,如一股联结徽文化的脉络,把过去、今天、明天连在一起。而背后的许多故事,却渐渐远离我们,变得模糊。往日牌坊上承载的荣华,随着岁月的推移渐渐淡去,而由牌坊衍生出的种种文化物象,蕴含的种种教化故事,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则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