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为位于蒙晋交界的小城清水河县带来了福音,让古老的老牛湾在黄河与长城的依偎中熠熠生辉。
1 黄河、长城旅游发展新机遇
清水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的南端,东南以明长城为界,与山西省接壤;西濒黄河,处于蒙、陕、晋三省区交界和呼包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腹地。清水河县境内的老牛湾旅游景区依托黄河、长城、古堡、蒙汉文化、黄土文化、窑洞文化成为热门景区。由于景区内的优势资源,老牛湾旅游景区一度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重要旅游景区进行打造。随着黄河和长城保护利用工作的推进,老牛湾旅游景区再次迎来了优质发展新方向。
“近年来,内蒙古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加大弘扬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力度,紧紧守护着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城市发展格局,推进乡村振兴。呼和浩特作为‘沿黄经济’的重要城市,将在文化、旅游生态、美丽乡村建设等更大范围、更大发展方面迎来新机遇。清水河县老牛湾旅游景区也将进入优质发展期。”呼和浩特市政协委员宋和平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北京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到良渚古城申遗,从敦煌研究院座谈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宋和平表示,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内蒙古自治区拥有中国最多、内容最丰富的长城古迹。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武川县、和林格尔县、清水河县共有战国、秦、汉、北魏、北齐、隋、金、明历代长城613公里。清水河县的明长城因其独有地理优势,将迎来保护利用新气象。
2 全域旅游发展新坐标
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老牛湾是长城与黄河唯一交汇、握手的地方,是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农牧文明与草原文明碰撞交融之地。峡谷两岸壁立万仞、河道碧波万顷、河岸长城耸立,黄土文化、黄河文化和窑洞文化融汇于一体。明代的护水楼、清代伏龙寺,留存至今的秀才院落古韵犹存。
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冯守宇表示,老牛湾作为黄河峡谷旅游带的核心景区,地处蒙、晋、陕黄河大峡谷的核心地段,峡谷内景观荟萃。有名列“全国最美十大峡谷”的老牛湾大峡谷和太极湾大峡谷,有幽静、深邃的杨家川小峡谷,有文化厚重的明长城望河楼、明清古瓷窑、飞来寺、伏龙寺、西岔文化遗址、古瓷窑、宁边古城遗址、明长城古堡、敌楼、清代的古村落、明清时期的古渡文化、民俗村,有悠然、恬静的田园风光,有彰显着老牛湾黄河民俗文化魅力的骡驮轿婚礼、踢鼓子秧歌、抿豆面、古瓷窑、布艺、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绿色健康、远近闻名的小香米、黄米、海红果、米醋、胡油、香菇六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石磨豆腐、黄米糕、黄河鱼、有机玉米、莜面等,组合出全域旅游新样板。
冯守宇表示,209国道贯通晋蒙两地,周边民航、高铁、高速、国省干道四通八达,荣乌高速、准兴高速、丰准铁路、109国道、103省道、沿黄公路和在建的老牛湾通用机场等对外交通及冯老公路、县域旅游专线等县内交通网络健全完善,便捷高效的旅游区交通,周边拥有呼和浩特、乌兰察布、包头、鄂尔多斯市,山西省朔州、大同、忻州等280万以上人口城市7个;拥有2.5小时自驾游辐射半径1500余万人口,为景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党委政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文物保护利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依托得天独厚的黄河、长城生态、文化和旅游资源,不断推进黄河、长城沿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先后创建成自治区级地质公园、老牛湾中国传统古村落、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据了解,2017年6月,清水河依托长城文化和成立于抗战时期晋绥边区最早的农村党组织——老牛坡党支部的红色文化,在长城脚下建成了老牛坡红色旅游区;2018年10月,创建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9年11月,提档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已成为呼和浩特市红色传承、绿色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如今,以老牛湾旅游景区为核心的黄河旅游带、以老牛坡为核心的长城旅游带的布局已初步形成,每年约有游客40万人次前来游古村、看古长城、游黄河、住民宿、品美食、购特产,旅游产值年均1.2亿元,在当地政府的引领下,周边老百姓走出了“依长城、伴黄河”的致富新路子。
日前,呼和浩特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全面保护重点文物古迹,加快建设一批重点项目,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黄河文化公园项目,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围绕打造京津冀休闲度假“后花园”,重点建设“一北一南”两个文化旅游区。北部敕勒川草原景观文化旅游区,要在沿大青山区域打造一批集“吃、住、游、玩”于一体的“敕勒川小镇”“敕勒川部落”;南部黄河景观文化旅游区要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一系列工作思路。2021年,以“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为口号的呼和浩特市文化和旅游吹响了“冲锋号”。
3 “两山”理念新实践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市、县三级党委、政府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不断加大黄河流域清水河县境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累计完成了义务植树150万株、建设黄河生态廊道13万亩等生态建设工程,种植各类经济林63.6万亩,建成百万亩海红果、沙棘林果基地,全县林木保存面积达129.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0.6%。2016年,清水河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先进单位。清水河县优越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为全县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清水河县县长张科灵表示,2021年,清水河县将以长城、黄河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核心景区——黄河大峡谷旅游区、老牛坡红色旅游区提质升档为抓手,积极推动黄河文化公园、长城文化公园建设,按照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将黄河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黄河大峡谷老牛湾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率先实现南部文化和旅游崛起。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