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4日—5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在广州番禺召开广东省全域旅游暨滨海(海岛)旅游高质量发展培训班,总结2020年度全域旅游发展经验,全面谋划全域旅游发展新思路,努力开创广东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本次培训落地番禺是广东省给予番禺区全域旅游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对番禺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鼓劲与支持,为番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再注新动力。
番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番禺不断深化文旅融合,通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发展典范片区和魅力彰显的岭南文化特色区,探索出一条具有番禺特色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之路,进一步擦亮“岭南古邑·粤韵番禺”城市名片。2019年,番禺创建完成全省两个之一、广州市唯一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迈出实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旅游美好生活征程中的重要一步。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番禺迎来大发展的机遇之年,番禺将以全域旅游事业作为重要抓手,开启深化全域旅游事业发展的新征程,全面促进番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不断为全域旅游赋予新活力,讲好番禺全域旅游发展故事,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开创更高水平的文化和旅游强省新局面贡献番禺力量。
资源区位优势叠加 促发展
依托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旅游资源禀赋,番禺区紧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重大机遇,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高标准规划布局全区旅游资源,构建起东、西、中、北四大旅游片区的全域发展格局,整合资源,串珠成链,通过联动融合“旅游+”的方式激活旅游产业链条,使番禺呈现出景区量多质优、旅游片区集聚发展、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驱动发展,政策先行。番禺完善配套政策及工作机制,出台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及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加大资金、用地等扶持力度。区内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其中2019年出台的《番禺区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管理办法》,落实奖励机制,鼓励、支持全民共建共享全域旅游。
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道路上,番禺以树立文化和旅游行业典范推动文化和旅游事业发展,重点支持长隆旅游度假区等龙头企业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广州长隆已经成长为闻名世界的航母级旅游企业,年接待游客量逾2000万人次,解决就业岗位1万多个,2019年春节期间更创造了单日门票收入突破7000万元的纪录。在长隆的辐射效应带动下,番禺各主要旅游景区均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目前,番禺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8个,包含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2个。区内既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莲花山旅游区、宝墨园、沙湾古镇、岭南印象园、余荫山房等旅游景区,同时也拥有现代感十足,体验新奇的长隆旅游度假区、广东科学中心等景区。
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番禺在“2020年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中位列第六,广东省入选市辖区中位列第一。据统计,“十三五”期间,番禺区年接待游客总人数从2015年的3502.47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5035.68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从2015年的358.56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577.98亿元,旅游总收入连续11年保持双位数增长。
文商旅融合“旅游+”模式 展风采
依托区内“汉溪-长隆-万博”片区内现代服务业集聚、商旅资源集聚、高端人才集聚的突出优势,番禺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商旅融合典范片区,推行“+旅游”和“旅游+”发展模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旅游+”模式持续丰富番禺文化和旅游发展内涵,全区呈现景区量多质优、产业体系完善的发展态势。
“文化+旅游”:在历史传承中“先有番禺,后有广州”。番禺自古钟灵毓秀,历代人文鼎盛,文化底蕴深厚。番禺以文化为根基,深挖景区文化内涵,通过擦亮番禺名人、民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四大文化品牌打造景区特色,彰显城市魅力。为了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番禺以文创为非遗等文化赋予时代内涵。莲花山旅游区新建文创展馆,沙湾古镇以景区著名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留耕堂的“铜钱砖雕窗花”为原型推出文创冰品雪糕,宝墨园也以园中锦鲤元素打造“锦鲤雪糕”,均成为亲子游热门旅游产品。2020年番禺国际珠宝节推出的“永不凋零的‘七蒂瑞莲’”将番禺珠宝、文创产品、旅游手信结合,匠心独运,底蕴厚重,充分释放番禺特色旅游资源潜力。
“节庆+旅游”:在番禺,春季的宝墨园樱花节,夏季的余荫山房紫薇旅游文化节、莲花山莲花文化旅游节,秋季的莲花山金秋睡莲展,冬季的莲花山桃花节等,一系列以“花”命名的节庆活动充分展现了花城魅力。文化为旅游开拓一片新天地,旅游则为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名人民俗资源注入新活力,番禺民俗文化节、星海艺术节、龙舟赛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和节庆品牌在番禺百花齐放。同时,民俗文化节、广州国际美食节、珠宝文化节以及飘色巡游、乞巧节、康公出会等传统节日活动在番禺持续上演,可谓一年到头好戏连台,精彩不断。2020年,番禺区举办的第34届全国荷花展线上线下双驱动,创新采用“云端赏荷”方式打造湾区赏荷高地,网络平台最高在线人数为150.67万人,线下文艺展演、文创作品展、抖音大赛、摄影大赛等一系列活动丰富多彩,为游客们打造了一场文化和旅游饕餮大餐,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复苏和振兴。
“美食+旅游”:借助广州国际美食节永久落户番禺的契机,番禺创新“粤菜师傅+岭南饮食文化”等模式,打造“粤菜师傅”文化品牌,评选并广泛宣传番禺十大特色名菜和名点。此外,番禺规划建设中华美食城等一批美食文化旅游街区,策划、制作以番禺历史文化、美食传承、人文情怀为主题的纪录片《味在番禺》,取得良好社会反响。全区现有约2万家餐饮食肆,已连续举办9届广州国际美食节,莲花宴、爬金山等特色番禺名宴名菜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将“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文化和旅游新名片传扬于外,城市旅游热度“吃”出来。
此外,番禺依托全国最大的珠宝首饰生产制造基地、世界一流的灯光音响行业以及蜚声国内外的红木家具等特色产业,加快打造红木、珠宝等特色小镇;依托区内祈福新村超大型社区的优势,支持鼓励祈福集团将祈福缤纷世界打造为集旅游、居住、商贸等为一体的休闲旅游消费新地标……“旅游+”的深度融合构建了旅游“搭台”,其他产业“唱戏”的发展新格局,开拓番禺旅游市场新模式,引领文旅产业再升级。
稳步复苏 文旅市场全域花开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旅游行业按下暂停键,番禺旅游产业经受了巨大考验。疫去春来,番禺开放、丰富、稳健的各项政策推动经济复苏,旅游景区与企业积极响应,以创新思路开展各色旅游活动、打造丰富旅游产品为番禺经济复苏吹响“冲锋号”。
2020年十一期间,番禺旅游行业做好充分准备,区内A级旅游景区均对外开放,严格落实防控措施,推广网上预约购票,并配备相关防疫设施和用品,让游客们玩得放心。
在扎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基础上,莲花山通过创新办展方式吸引游客眼球,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全国荷花展让稳步复苏后的番禺旅游渐入佳境,大力宣传了城市旅游形象。同时,番禺依托南番顺旅游联盟,共同举办“中国旅游日”等主题活动,积极参加各类旅游推介会、展销会,全面提升番禺全域旅游知名度、美誉度。长隆旅游度假区、广东科学中心、余荫山房、沙湾古镇等一批景区在做好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陆续对外开放,同样以节庆品牌奏响文化和旅游复苏之曲。余荫山房的紫薇文化旅游节以花为媒,以传统汉服、品茶等为亮点吸引游客;宝墨园水色旅游文化节的“嫦娥不倒翁”“嫦娥奔月”表演让人啧啧称奇……旅游人数随着多样节庆的开展持续增长,番禺旅游再现往日风采。
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一大批优质旅游景区以优惠的价格与丰富的活动盛装迎客。莲花山旅游区、岭南印象园、四海一家等更推出“1元购4A景区门票、豪华自助餐券”“1元秒杀”等优惠福利活动,打造品质和品牌“双优”产品,更开拓了网红主播直播等方式,在促进文商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同时提振了市场消费信心。
为充分释放夜间消费潜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番禺以特色景区建设带动夜间旅游发展,支持各大景区开展夜间特色项目,并以长隆为核心重点打造地标性夜间经济聚集区,以“长隆广州世界嘉年华”、大马戏、电音节和园区夜游等多个夜间经济项目,助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文化和旅游复苏带动百业复兴,促进万博长隆商圈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2021年春节期间,番禺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独特的岭南文化吸引了全国各大城市的游客,黄金周期间累计接待游客量217.68万人次。
优化环境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
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良好的旅游环境向来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全域旅游的魅力所在。番禺持续在优化全域环境方面发力,旨在推动环境品质升级,提升公共服务,在不断改革创新做靓旅游精品之余,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实现全域旅游全民共建共享理念。
番禺以环境为抓手,全面打响“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重点整治50条河涌,让两岸居民远离“黑臭”;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垃圾连续三年“零增长”;累计建成绿道420公里,碧道145.7公里,新建、改造公园广场116个;深入推进“厕所革命”,高标准新建、改建公厕367座;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为广州市唯一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的行政区,为城市改头换面,提质升级。
2018年,广深港高铁建成通车,广州南站单日到发旅客量峰值突破75.8万人次,客流量居全国铁路枢纽站第一,为番禺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提供了良机。围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番禺区内地铁运营里程达64.7公里,“六纵六横”高快速路网基本形成。为构建边界快速舒适的“快进慢游” 综合旅游交通体系,番禺开设7条区内旅游公交专线,并率先推出“环保共享汽车”进景区,实现了重点旅游景区公共交通全覆盖。
为加强行业安全监管,强化旅游公共服务,番禺成立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所,以妥善处理旅游投诉等问题,加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广州南站、莲花山客运港设置旅游信息咨询中心,加强旅游志愿服务,持续提高城市旅游品质,大力营造文明旅游新风尚。
在共创共享方面,番禺更关注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夯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断丰富。据介绍,番禺区已建成区、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番禺博物馆、番禺区文化馆、番禺区图书馆以及16个镇(街)文体服务中心、274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每周均按规定时间向广大市民群众免费开放。目前,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建筑面积为1579.11平方米,达到《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年)》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到1200平方米的目标。
除此之外,番禺区还积极传承优秀岭南民俗文化,实施民间艺术“一校一品”工程,使41个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特色学校和传承基地成为乡情乡愁的载体,讲好番禺故事。通过举办演出、讲座、体验、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扶持民间艺术的发展,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组织民间工艺大师、知名艺术家开办岭南文化大讲堂、“大师教你小手艺”体验课堂、粤剧曲艺讲座等,形成各镇街“年年有文化盛宴,月月有文化活动”的生动局面,实现常态化文化惠民,让人民共享全域创建成果。
番禺以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城市发展的桥梁,实现文化和旅游业产品供给更丰富、业态更多样、城市记忆更丰满、公共服务更完善、品牌形象更突出,为广州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献力。